小儿腹痛频发,警惕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2021-9-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辛丑年也是多事之秋,特别是入夏以来,除了高发的咽峡疱疹和手足口病,最近两个月求助咨询最多的当属小儿腹痛,大多突发疾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发热,腹痛,去医院检查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医院都要做B超)。辛丑年的五运六气,太阴湿土司天,太阴寒水在泉,天运和地气都以寒湿为主导,是寒湿偏重的年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寒湿凝滞特别适合病毒生长繁殖,所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夏天孩子喜欢冷饮更易加重病情。
西医怎么看
从西医的角度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大多是由肠道的感染,或者肠道以外的地方感染后,波及肠道引起的。另外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腹部受凉等外界因素也可以引起。如果孩子抵抗力差,反复感染,那么肠系膜淋巴结炎就会迁延难愈。
诊断标准:1。具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2,影像学检查有淋巴结肿大的证据。(在一个切面内肠系膜区域显示3个淋巴结,淋巴结长径大于1.0㎝,短径大于0.5㎝)。3.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排除阑尾炎,肠套叠,淋巴瘤,肠结核等。
其实健康的儿童是可以看到淋巴结的,因为淋巴结是人体正常的免疫器官之一,儿童肠系膜本身就存在丰富的淋巴结,尤其是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是淋巴结分布的主要部位之一,同时,儿童时期是淋巴系统增殖的活跃时期,故健康儿童腹部B超检查是可以见到肠系膜淋巴结的,但其淋巴结最大长径一般小于1.0cm。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腹痛位置不固定,可在任何部位出现,压痛多以肚脐周围和下腹为主,并且压痛点可随患儿体位改变而变化。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多发于10岁以下,常在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
病因: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分布丰富,加上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在呼吸道或胃肠道有病毒细菌等感染时易累及肠系膜。且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和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从而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当肿大时会有压痛感觉,淋巴结本身对我们身体是起到预防的和免疫的效果,但是,如果它经常肿大,就不是好现象。
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通常会指导适当的口服头孢,阿莫西林,蒲地蓝等消炎药,必要时候会选择输液,同时补充水分。我们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病情有自限性,多有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大部分无需使用抗生素。
中医怎么看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其实在中医里叫:腹痛,以脐周和右下腹为主。中医认为,很多孩子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寒气凝滞肠胃的一种表现,不通则痛。这与孩子平时的饮食有非常大的关系,尤其是牛奶、酸奶,及梨、猕猴桃、火龙果、柚子等这类凉性水果吃得多,还有就是一些错误的用药,比如滥用蒲地蓝、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蓝芩口服液等清热药及抗菌素,这些都容易导致脾胃阳气受损,出现“脾胃虚寒”,经常出现腹痛,尤其肚脐周围痛,时轻时重。
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孩子,面色灰暗,无光泽,呈青黑色;爪甲不容,唇色淡白,舌淡苔白,四肢欠温,目光无神,怯弱。
小儿推拿
诊断:脾胃虚寒,中焦瘀滞。
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小儿推拿调理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还能达到弥补药物之所不及的作用。急症止痛可以用外劳宫+一窝风(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拿肚角(健脾理气消滞止痛)。
推拿取穴:补脾土、揉一窝风,揉外劳宫,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补肾,揉二马,揉腹,足三里,揉脾胃俞,正捏脊。(补脾揉一窝风健脾温中扶脾阳,揉外劳宫温下元散寒止痛,补肾揉二马,滋肾阴温肾阳助疗效,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和中健胃增加食欲)。
艾灸取穴:身柱、脾胃俞,命门,中脘、神阙、天枢、关元、阿是穴。
家庭养护
家庭护理:九子扶阳包或红豆包热敷后背和腹部。
滚蛋疗法:顺肚脐周围转圈滚,也可以在脾胃俞大肠俞八髎脚心。
日常护理:忌过饱,忌生冷,忌服寒凉药物。加强运动。家里的气场,注意小儿心理疏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