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急腹症为突出表现的川崎病病例分享
2021-9-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川崎病
川崎病是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名字命名的一个综合征。本病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单个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符合5条主要标准的4条,并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诊断。但由于患儿年龄、免疫状况以及诱发因素的不同,川崎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近日我科收住了一名10岁男孩,因发热、腹痛住院,最终诊断为川崎病的病例,与大家分享。
该患儿主诉为发热、右上腹痛6天,外院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转入我科。入院查体:躯干皮肤散在红色丘疹,结膜充血,右颈部单个淋巴结肿大,如核桃大小,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右上腹稍压痛,无手足硬肿。入院后仍持续发热,有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白细胞增高,炎性指标增高明显,考虑川崎病。但入院第2天,患儿右上腹痛剧烈,压痛明显,墨菲氏征阳性,反跳痛可疑,巩膜稍黄染,化验肝功异常(谷丙转氨酶U/L),胆汁酸显著增高(umol/L),直接胆红素增高(48umol/L),腹部B超提示胆囊明显增大,为排外外科情况,请普外科会诊,认为不排外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腹膜炎可能,建议转外科手术探查。第3天转普外科后,患儿皮疹进一步增多,腹部体征有所减轻,综合考虑后决定还是先按川崎病治疗。予阿司匹林、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患儿体温开始下降,皮疹及颈部淋巴结逐渐消退,腹痛缓解。出院前复查腹部B超恢复正常,血小板明显增高,肢端脱皮,确诊为川崎病。
这个病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患儿入院时的表现,符合川崎病的诊断,诊断并无困难。但入院第二天(发热第7天)完善相关检查,准备按川崎病治疗时,患儿腹痛越来越剧烈,出现腹胀、右上腹明显固定压痛,黄疸,胆囊显著增大,有急腹症表现,故请外科会诊,也认为要排外急腹症,建议剖腹探查,所幸后来因为皮疹增多,外科犹豫,避免了手术。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腹部体征如此明显、急腹症表现如此明确的川崎病。川崎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血管,根据累及脏器的不同和血管炎程度的差异,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且严重程度不一:累及冠脉时,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累及脑血管,可导致头痛、反应性脑膜炎等;累及泌尿道时,出现无菌性脓尿或尿路刺激症状;累及肠系膜血管时,往往伴有腹痛等急腹症表现;以肝血管炎为主要损害时,可出现右上腹痛、肝酶升高、胆囊大、黄疸、胆汁酸增高等急腹症表现。分享这个病例,是为了加强临床医生对川崎病所致剧烈腹痛的认识,以免延误诊断,导致不良后果。
END执笔:赵亮
审校:付红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