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ldquo癌王rdquo脑胶
2021-9-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患者能否运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8959.html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两个墙报与美国神经肿瘤学会的一个讲座报告,报道了ACT的临床试验结果,ACT是由尚德药缘(Accendatech)开发的、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的原创新药,目前在全球开展8项临床试验,包括6项Ⅰb/Ⅱa与Ⅱ期临床,涵盖5个不同的适应症。3个报告公布的结果为两项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rGBM)的临床Ⅰ期与儿童弥漫性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PG)的临床Ⅰ期,亮点包括一位复发GBM患者采用ACT单药治疗获得长期完全缓解,高剂量ACT单药治疗DIPG的有效病例,以及ACT通过免疫调节发挥抗癌作用的临床证据。由于药物难以穿过血脑屏障、以及癌细胞的异质性、癌症干细胞的较强活性等因素,导致脑部肿瘤的治疗非常困难。脑部肿瘤包括颅内原发肿瘤和其它部位肿瘤导致的转移瘤。NatureCancer报道,大约20%的癌症患者会发生脑转移,其中肺癌的脑转移发生几率高,而脑转移的预后普遍较差,目前全脑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1]。而GBM属于WHO评级IV级的恶性程度最高的颅内原发肿瘤之一,美国总统拜登的长子博.拜登就死于该疾病。治疗GBM的标准药物只有替莫唑胺(TMZ),但也只能延长2.5个月的中位生存期,之后美国药监局FDA批准的贝伐单抗,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但是无法延长总生存期。而DIPG好发于5~10岁的儿童,因为无法手术切除处于脑干部位的肿瘤,该疾病的临床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9~12个月,2年生存率在10%~25%,长期生存率不足1%。DIPG的治疗没有获批的药物,连替莫唑胺也未取得明显疗效[2]。美国6岁小女孩ElenaDesserich对抗DIPG的悲痛故事[3],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而这令父母们心碎的故事,也同样每天在中国上演。年6月11日的SNO会议上,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儿童癌症研究所的DannielleUpton博士(导师DavidZiegler)发表了“《ACT–apromisingtherapeuticfordiffuseintrinsicpontinegliomas》”的报告,即ACT:一种有潜力治疗DIPG的药物[4]。该报道不仅提到了ACT的作用机制,针对原代DIPG细胞的活性测试与PDX动物模型实验,体现出ACT对于接近十种典型DIPG癌细胞的靶向性;更报道了ACT在多位DIPG患儿身上取得了临床反应,其中一位患者的肿瘤细胞密度大幅降低,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从50提升到90(见下图,A为基线MRI)。对复发DIPG来说,单药治疗这样的疗效,极为罕见。取得这样的疗效需要超高剂量的ACT,即早晚各mg/m2,相当于成年人每天服用2.3-3.1克的ACT,而且患者在该剂量下的副作用可以耐受,目前没有出现药物相关的严重副作用,或是达到剂量限制毒性,医院进一步提升了治疗儿童肿瘤的剂量。现在入组的7位病人中,高剂量组全部4位以及1位低剂量组全部得到疾病控制(SD)。NucleusNetwork医院的JasonLickliter教授在ASCO会议上报道,ACT作为免疫调节剂,最高剂量达到早晚各mg,到目前为止没有产生药物相关的严重副作用,也没有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值得注意的是,1名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没有标准治疗手段的情况下,于年3月入组,ACT单药治疗后,瘤体慢慢缩小,到用药第19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到目前为止,用药时间已经超过了50个月,依然是完全缓解状态。其肿瘤从3.91cmX3.74cm大小,未通过手术,单药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过程堪称奇迹[5]。另外一个ASCO会议摘要[6]医院院长王平教授,医院史业辉、王鹏、白桂颖等专家。在中国针对胶质瘤的临床I期试验中,发现了ACT单药治疗后,11位影像学显示肿瘤增大或者有新发病灶的患者,其中9位的临床症状是稳定甚至好转的。一位患者疾病进展出组后自行做了颅内新发病灶的穿刺和病理分析,发现新发病灶里没有癌细胞,而是淋巴细胞侵润,而且巨噬细胞转化为M1型,这些变化对控制肿瘤都是有帮助的。该证据显示这位患者的疾病并没有恶化,而是出现免疫药治疗的肿瘤假性进展现象(Pseudo-progression)。由于该疾病假性进展的现象发现较晚,之前临床症状稳定或好转但影像进展的患者,都按照RANO疗效评估标准被判定为PD(疾病进展)而出组了,因此未能获得进一步的相关数据。故医院将ACT的评估标准改为免疫药的标准iRANO,临床症状稳定的患者不出组。该现象的发现,也给予了研究者很大的信心。目前美国与中国针对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都采用免疫药的评估标准来评价疗效。ACT已经获得了美国与欧盟rGBM孤儿药资格,近期将申报DIPG的儿童孤儿药资格。作为免疫调节剂药物,ACT的临床试验不仅限于胶质瘤,目前在全球开展了8项临床试验,除了中国与澳洲分别开展的儿童肿瘤为临床Ⅰ期以外,其它6项均为观察疗效为主的Ⅰb/Ⅱa与Ⅱ期临床,包括:1
美国MDAnderson牵头的联合PD-1治疗复发GBM临床试验;
2医院和首都医科医院联合牵头、医院参研的治疗复发GBM临床试验;
3医院开展的视神经脊髓炎Ⅰb/Ⅱa临床试验;
4在澳洲开展的肺纤维化Ⅱ期临床试验;
5医院开展的联合放疗治疗癌症脑转移瘤的临床试验;
6在澳洲开展的联合放疗治疗癌症脑转移瘤的临床试验。
其中,在澳洲开展的肺纤维化临床Ⅱ期临床,入组接近完成,获得部分试验结果;在中国也即将申报相应的二期临床。由王平教授主持的、医院开展的联合放疗治疗癌症脑转移瘤的临床试验,虽然今年2月刚启动,但是因为患者很多,临床需求非常迫切。在医院的大力推动下,目前单中心就已完成了2/3的患者入组,预计今年8月份完成全部入组,随后将申报与启动三期临床试验。在胶质瘤的I期临床试验中,受益的患者往往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指数上升。而放疗往往导致患者的淋巴细胞减少,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此联合放疗治疗癌症脑转移瘤的临床试验,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