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2018-1-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性腺等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相互支配的关系。下面介绍的是和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最为直接的几种内分泌腺。
垂体腺: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垂体后叶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
垂体腺有时又名总管腺,因为它就像是一个中枢控制开关,它具有调节你身体生长、发育及日常功能的多方面作用。这个腺体分为两个不同部分,也就是前叶及后叶。
前叶生产六种激素。生长激素正如其名称所显示的,对你身体大部分的生长具有调节作用。催乳激素能刺激乳房生产乳汁(见溢乳)。前叶生产的另外四种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以及促黄体生长激素)会对另外四种生产激素的腺体发生刺激作用:即甲状腺及肾上腺;女性的卵巢以及男性的睾丸。而这些腺体在接受刺激后,也会分泌它们自己的激素。
垂体腺的后叶生产两种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在调节尿浓度及总排尿量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它还会增高血压。另一种激素是催产素,它能促使子宫在分娩时收缩。
从垂体前叶释出的激素,是受下丘脑(垂体腺上方的脑部区)控制。由门静脉构成的一个网路直接将前垂体腺与下丘脑连接起来。前垂体腺又通过下丘脑间接与脑的其他部分相连。
由于这些相连关系,外界发生的事情(包括季节改变在内)及精神作用(例如情绪)都可能影响到激素的分泌,并因而影响到身体的化学成份。例如,下丘脑分泌“释放”激素会促使垂体腺分泌促性腺激素(对机体性腺发生作用的激素)。
肾上腺: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体,它们的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现象类似。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影响,人的情绪行为也和肾上腺的分泌有直接的关系,害怕时微血管收缩,脸发白;肌肉紧张度增加,引起发抖的反应;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变得短处,这些都是肾上腺分泌引起的。
肾上腺是人体相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故名肾上腺。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肾的上方,共同为肾筋膜和脂肪组织所包裹。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上腺为三角形。肾上腺两侧共重约0g。从侧面观察,腺体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周围部分是皮质,内部是髓质。两者在发生、结构与功能上均不相同,实际上是两种内分泌腺。
形成:在发生学上皮质与髓质的来源不同,而且两者也都和肾脏无关。皮质来自体腔上皮(中胚层性),髓质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同来源于神经冠(外胚层性)。在胎儿期皮质和髓质相互靠近,形成肾上腺器官,此时,与髓质同系统的若干细胞,则不参与髓质的形成,而成小块散在主动脉附近。这些细胞块,称为旁神经节。其他脊椎动物,相当于皮质和髓质的组织,也和哺乳类同样形成的,只是两者不像哺乳类那样紧密相接。在硬骨类的前肾中,混有相当于皮质和髓质的部分。在软骨鱼类,有相当皮质的部分,称为间肾,是独立存在的;其相当于髓质的部分,则称为肾上腺,散在肾的表面。到两栖类,两部分才开始密切起来;在爬行类和鸟类,位置也靠近肾脏的上部,并独立存在。髓质或与之同系统的旁神经节,都具有对铬酸(褐色)的嗜铬细胞。皮质含多量胆固醇、类脂、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葡萄糖醛酸,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髓质分泌肾上激素。对铬酸的上述反应,是由于肾上腺素的还原所产生的二氧化铬所致。摘出肾上腺(adrnalctomy)时,可出现各种症状以至死亡。这些症状都是因缺少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引起的。如果摘出一侧,则另侧可出现代偿性肥大。
血管分布:肾上腺动脉有三个来源:1、由腹主动脉发出的肾上腺中动脉;2、由膈下动脉发出的肾上腺上动脉;、由肾动脉发出的肾上腺下动脉。这些动脉的分支末梢互相吻合。
肾上腺动脉进入被膜后,分支形成动脉性血管丛,其中大部分分支进入皮质,形成窦状毛细血管。髓质内的小静脉汇合成一条中央静脉,经肾上腺静脉出肾上腺。因而肾上腺的大部分血液是经过皮质到达髓质的,血液中含有皮质激素,其中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细胞内N-甲基移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甲基化为肾上腺素。由此可见,肾上腺皮质对髓质细胞的激素生成有很大的影响。
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较厚,位于表层,约占肾上腺的80%,从外往里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部分。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分为三类,即盐皮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各类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不同层上皮细胞所分泌的,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aldostron);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cortisol);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性激素,如脱氢雄酮(dhydropiandrostron)雌二醇(stradiol),也能分泌少量的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甾体)激素,其基本结构环戊烷多氢菲。盐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是21个碳原子的类固醇,雄激素含有19个碳原子,雌激素含有18个碳原子。
球状带紧靠被膜,约占皮质厚度的15%。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排列成球形胞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少,弱嗜碱性,含少量脂滴。电镜下,最明显的特征是含有大量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此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代表醛固酮,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
束状带约占皮质厚度78%,由多边形的细胞排列成束。细胞体积大,胞核染色浅,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脂滴,在普通染色标本,脂滴被溶去,留下许多小空泡,使束状带细胞呈泡沫状。电镜下,滑面内质网远较球状带为多,常环绕脂滴和线粒体排列,粗面内质网也较发达。该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代表为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网状带约占皮质厚度的7%,紧靠髓质,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条索状,交织成网。细胞较束状带的小,胞核亦小,染色深,胞质弱嗜酸性。含有少量脂滴和较多脂褐素。电镜下,此带细胞内含有大量滑面内质网。此带细胞分泌雄激素,但分泌量较少,在生理情况下意义不大。
肾上腺可以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的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脸部的肥胖,不过只要能调节肾上腺素就能调节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
髓质位于肾上腺的中央部,周围有皮质包绕,上皮细胞排列成索,吻合成网,细胞索间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此外,还有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该部上皮细胞形态不一,核圆,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内有颗粒。若经铬盐处理后,显棕黄色,故称为嗜铬细胞。嗜铬细胞用组织化学方法又可分为两型:一类为肾上腺素细胞,胞体大,数量多;另一类为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胞体小,数量少。电镜下,两种细胞的主要区别是胞质内颗粒的构造不同。含肾上腺素细胞的颗粒小,电子密度低;含去甲肾上腺素细胞的颗粒内有电子致密中心,其与颗粒包膜之间,常有一浅色区域。
肾上腺髓质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快、加强;后者的主要作用是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adrnalin,pinphrin,AD)是肾上腺髓质的主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髓质铬细胞中首先形成去甲肾上腺素,然后进一步经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hnylthanolaminN-mthyltransfras,PNMT)的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其化学本质为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的一般作用使心脏收缩力上升;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粘膜的血管缩小。在药物上,肾上腺素在心脏停止时用来刺激心脏,或是哮喘时扩张气管。
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属量增多。对全身各部分血管的作用,不仅有作用强弱的不同,而且还有收缩或舒张的不同。对皮肤、粘膜和内脏(如肾脏)的血管呈现收缩作用;对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呈现扩张作用等。由于它能直接作用于冠状血管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心脏供血,因此是一种作用快而强的强心药。肾上腺素还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利用其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可以缓解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去甲肾上腺素原文可写做norpinphrin或L-artrnol。它是从副肾髓质和肾上腺素一起被提取出来的激素(广义)。在哺乳动物中,它从交感神经的末端作为化学传递物质被分泌出来。是从肾上腺素中去掉N-甲基的物质。牛的副肾髓质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是1∶4(1份去甲肾上腺素,4份肾上腺素)。市售的肾上腺素含有10—20%的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如表所示与肾上腺素类似,但在量上和或质上均稍有差别。去甲肾上腺通过转甲基作用,变成肾上腺素,这种转甲基作用的反应,需要有副肾内的酶和ATP的存在。髓质以外的很多嗜铬组织,也能分泌出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药物作用后心排血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结果取决于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功能的好坏和各种反射的强弱,例如颈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反射。
去甲肾上腺素经常会造成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收缩。严重低血压(收缩压70mmHg)和周围血管低阻力是其应用的适应症,其应用的相对适应症是低血容量。应该注意该药可以造成心肌需氧量增加,所以对于缺血性心脏患者应谨慎应用。去甲肾上激素渗漏可以造成缺血性坏死和浅表组织的脱落。
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状1、皮肤色素沉着,虚弱无力,食欲减退,消瘦,低血压,直立性晕厥,心脏缩小,女性腋毛和阴毛稀少或脱落;
2.结核者可有低热、盗汗、肺部结核和肾上腺钙化影像;
.在应激状态(外伤、感染等)或突然中断激素替代治疗,可诱发肾上腺危象,会出现恶心、呕吐、晕厥、休克、昏迷。
诱因一、肾上腺结核只有双侧肾上腺结核,大部分肾上腺组织被破坏才出现临床症状。多伴有肺、骨或其他部位结核。在50年代约占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半数,近年随结核病被控制而逐渐减少。
二、自身免疫紊乱特发性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为目前最多见的原因,血清中经常可以测到抗肾上腺组织抗体。主要侵及束状带细胞,抗原主要在微粒体和线粒体内。本病多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紊乱疾病。如多发性内分泌腺体功能不全综合征(Schmidt综合征),可包括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腺衰竭、糖尿病、垂体功能减退、胃壁细胞抗体阳性、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肠瘤、重症肌无力、孤立性红细胞再生障碍等。
三、其他恶性肿瘤肾上腺转移,约占癌肿转移患者的10%有双侧肾上腺转移,以肺癌和乳腺癌为多见。也可见于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全身性霉菌感染、肾上腺淀粉样变等。
诊疗方法
一般治疗:
1.给予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盐饮食;
2.补充维生素C。
替代疗法:
1.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2.肾上腺盐皮质激素治疗,如氟氢可的松;
.如有感染、创伤、手术等情况时,应增加皮质激素用量。中药治疗如果出现危象,按照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治疗。
注意事项
该病如果及早、合理、长期坚持治疗,患者的寿命、劳动力及生育能力都可以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精神压力传递到间脑的视床下部脑垂体部分,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因此带来心跳加快、血糖上升、植物性神经紧张等反应,长此以往,将对人的精神状况造成不良后果。
肾上腺是位于每个肾脏上方的三角形器官。每一个腺体正常情况下,约5克重,而且由两部分组成:皮质或称外部,此部分负责制造皮质酮;另一部分是髓质或称中心部,此部分则负责分泌肾上腺素。对肾上腺机能造成的损伤,有疾病上的,如关节炎、哮喘、肺结核等,但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如经济压力、职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压力等,日积月累,对肾上腺的损伤都是非常大的。
要维持肾上腺的功能良好,必须注意个方面的问题:
1、补充营养:牛奶蓟萃取物可辅助肝功能,进而帮助肾上腺功能。补充维生素D、B族维生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素,都能减轻肾上腺的压力。此外,一些天然药草,对肾上腺也有益处,如紫云英草能改善肾上腺功能,并有助减轻紧张与压力;菊花属植物能增加白血球数目及保证组织抵抗细菌侵入;人参有助肾上腺对付紧张的情况。
2、避免神经紧张:婚姻不和、工作场所恶劣、生病、不受尊敬或寂寞的感受等所引起的长期精神负担,它们对肾上腺都是有害的。因为在紧张的状况下,肾上腺必须加倍工作,持续地对肾上腺施加压力将折损其功能。
、避免使用酒精:避免使用酒精、咖啡因、烟草,这些物质对肾上腺及其它腺体具有高度的毒性。也避免脂肪、油炸食物、火腿、猪肉、高度加工食品、汽水、糖及白麦粉等食品。这些物质均增加肾上腺的压力。多吃新鲜果蔬:多吃生鲜果蔬,尤其是绿叶菜类。啤酒酵母、糙米、豆科植物、橄榄、完整谷类等都是健康食物,可以加入饮食中。吃深海鱼、鲑鱼、鲔鱼,一周至少次。适度的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刺激肾上腺的功能。要付诸行动保护这些腺体,否则它们可能产生疲乏。
甲状腺:甲状腺位于气管下端的两侧,分泌甲状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的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或不足,都会造成代谢机能的疾病,亢进者饭量剧增却不增加体重,过分敏感、紧张,情绪容易激动;不足者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儿童期患者的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呆小症。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棕红色,分左右两叶,中间相连(称峡部),呈“H”形,约20~0克。甲状腺位于喉下部气管上部的前侧,吞咽时可随喉部上下移动。甲状腺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腺泡,对碘有很强的聚集作用,虽然通常腺体中的碘含量比血液中的含量高25~50倍,但每日饮食摄入的碘仍有1/进入甲状腺,全身含碘量的90%都集中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为:
(1)促进新陈代谢,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并增加产热。
(2)促进生长发育,对长骨、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期。此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则会患呆小症。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此外,还有加强和调控其它激素的作用及加快心率、加强心缩力和加大心输出量等作用。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人体其它系统(如呼吸系统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和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称为两大生物信息系统,没有它们的密切配合,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内分泌系统包括许多内分泌腺,这些内分泌腺受到适宜的神经刺激,可以使这些内分泌腺的某些细胞释放出高效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被送到远距离的相应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高效的化学物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激素。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最大的内分泌腺,它受到神经刺激后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人体相应器官而发挥生理效应。
在青春期甲状腺发育成熟,甲状腺的重量为15~0克。两个侧叶各自的宽度为2厘米左右,高度为4~5厘米,峡部宽度为2厘米,高度为2厘米。女性的甲状腺比男性的稍大一些。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甲状腺很小很薄,因此在颈部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如果在颈部能摸到甲状腺,即使看不到,也被认为甲状腺发生了肿大。这种程度的肿大往往是生理性的,尤其是在女性青春发育期,一般不是疾病的结果,但有时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人的甲状腺重20~0g,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它位于气管上端两侧,甲状软骨的下方,分为左右两叶,中间由较窄的峡部相联,呈“H”形。
甲状腺由许多滤泡组成。显微镜下所见:滤泡由单纯的立方腺上皮细胞环绕而成,中心为滤泡腔。腺上皮细胞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的部位,滤泡腔内充满均匀的胶性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复合物,也是甲状腺激素的贮存库。滤泡形态学的改变可反映腺体功能状态:腺体活动减弱时,腺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滤泡腔内贮存物增加;如果活动亢进,腺泡上皮呈柱状,滤泡腔内贮存物减少。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器官部位,每年患上甲状腺肿瘤的患者数不胜数。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呈薄薄的一层,位于甲状软骨下紧贴在气管第三,四软骨环前面,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平均重量成大约20-25g,女性略大略重。甲状腺后面有甲状旁腺4枚及喉返神经。血液供应主要有四条动脉,即甲状腺上下动脉,所以甲状腺血供较丰富,腺体受颈交感神经节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
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代谢,一般人每日食物中约有-μg无机碘化合物,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循环,迅速为甲状腺摄取浓缩,腺体中贮碘约为全身的1/5。碘化物进入细胞后,经过氧化酶的作用,产生活性碘迅速与胶质腔中的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上的酪氨酸基结合,形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碘化酪氨酸通过氧化酶的作用,使MIT和DIT偶联结合成甲状腺素(T4),MID和DIT偶联结合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贮存于胶质腔内,合成的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分泌至血液循环后,主要与血浆中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以利转运和调节血中甲状腺素的浓度。甲状腺素(T4)在外周组织经脱碘分别形成生物活性较强的T和无生物活性的rT。脱下的碘可被重新利用。所以,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T4、T及rT均增高,而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三者均低于正常值。甲状腺素分泌量由垂体细胞分泌的TSH通过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调节。而TSH则由下丘脑分泌的TRH控制,从而形成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甲状腺功能。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又会反过来刺激下丘脑与垂体,抑制下丘脑分泌的TRH与垂体分泌的TSH,从而达到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效果,这种调节又叫反馈调节。
甲状腺分泌的有生物活性的激素有甲状腺素(又名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两种。它们是一组含碘的酪氨酸,它是以碘和酪氨酸为原料在甲状腺腺细胞内合成。甲状腺腺细胞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人体每天从饮食摄取~μg碘,其中约有1/碘进入甲状腺。甲状腺含碘总量约μg,占全身含碘量的90%,说明甲状腺具有很强的泵碘能力。甲状腺功能亢进,泵碘能力超过正常,摄入碘量增加;低下时则低于正常,摄入碘量减少。故临床把甲状腺摄取放射性碘(11I)的能力作为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的方法之一。碘离子被摄入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后,在过氧化酶的作用下,迅速氧化为活化碘,然后经碘化酶的作用使甲状球蛋白中的酪氨酸残基碘化,生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再在缩合酶的作用下,将它们缩合成T4或T。这样,含有四种酪氨酸残基的甲状球蛋白贮存在滤泡腔内(请参阅生物化学有关章节)。
甲状腺受到TSH的作用,释放甲状腺激素时,腺上皮细胞先通过吞饮作用把滤泡腔内的甲状球蛋白吞入腺细胞,在溶酶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使甲状球蛋白分解,解脱下来的T4和T因能抗拒脱碘酶的作用,分子又小,可以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甲状球蛋白分子上的T4数量远远超过T,所以分泌的激素中T4约占总量的90%,T分泌量较少,但其活性大,是T4的5倍。T4每日分泌总量约96μg,T约0μg。T4释放入血后,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另一部分则呈游离状态在血中运输,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变,维持T4、T在血液中的动态平衡,因为只有游离型,才能进入细胞发挥作用。T释放入血后,因为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小,主要以游离型存在。每天约有50%的T4脱碘转变为T,故T的作用不容忽视。
甲状腺功能的自身调节,这是指在完全缺少TSH或TSH浓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甲状腺自身对碘供应的多少而调节甲状腺素的分泌。当食物中碘供应过多时,首先使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碘的转运发生抑制,同时使合成过程也受到抑制,使甲状腺激素合成明显下降。如果碘量再增加时,它的抗甲状腺合成激素的效应消失,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增加。此外,过量的碘还有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的作用。相反,外源碘供应不足时,碘转运机制将加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也增加,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低。碘的这种作用原理尚不清楚。
甲状腺滤泡受交感神经支配,电刺激交感神经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
性腺:男性的性腺是睾丸,女性的性腺是卵巢。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产生,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性腺还促进第二性的发育。
睾丸表面有一层坚厚的纤维膜,称为白膜,沿睾丸后缘白膜增厚,凸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从纵隔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睾丸小叶。睾丸小叶内含有盘曲的精曲小管,精曲小管的上皮能产生精子。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分泌男性激素的同质细胞。精曲小管结合成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隔交织成睾丸网。从睾丸网发出12~15条睾丸输出小管,出睾丸后缘的上部进入附睾。
特征睾丸属男性内生殖器官。正常男性有
睾丸
两个睾丸,分别位于阴囊左右侧。睾丸呈卵圆形,色灰白。成人睾丸长.5-4.5厘米,宽2-厘米,厚1-2厘米,每侧睾丸重10-15克。一般左侧者比右侧者低约1厘米。有的人睾丸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如果差别不大,均属正常。睾丸内有大量弯曲的精曲小管,其间含有间质细胞。精曲小管是产生精子的地方,一个人一生中产生的精子数目大得惊人,一次射精-4毫升,含有-4亿个精子,少则也有1-2亿个;一生中产生的精子数竟可达1万亿个以上。精子的产生易受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睾丸周围温度过高或受到化学毒物的影响,精子的产生将出现障碍。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与男性第二性征、生理功能等密切相关。
异位睾丸睾丸从腹股沟管下降时,可能并未降入阴囊内的正常位置,而引引起异位睾丸。异位睾丸很少见,它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一般与隐睾相同。如诊断明确,则一般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因为雄激素治疗一般无效。青春期以前尽早作睾丸固定术,通常均可使睾丸功能恢复正常。
无睾先天性双侧无睾(睾丸缺如)极为罕见,文献上仅报告61例。
其病因可能是:胎儿性别分化后,胎儿睾丸被某种毒素所破坏。
治疗方法有:
⑴替代疗法:青春期开始应用丙酸睾丸酮,每周肌注三次,直至外生殖器发育正常;此后剂量可减至10毫克,每周三次:或口服(舌下含)甲基睾丸素16~45毫克/日。
⑵手术疗法:阴囊内植入假睾丸(硅橡胶或硅橡胶囊内装入硅胶,以后者较好),以减轻患者“体像”和心理的失调。最近有人报告一例无睾患者睾丸移植成功,该睾丸取自其挛生兄弟。
多睾系指睾丸数目超过2个,本病于年首次发现并经病理证实。一般认为不超过个睾丸,左侧多于右侧。多余的睾丸极少能正常发育,长期异位存在并萎缩的睾丸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因此应将多余的睾丸尽早手术切除。
并睾系指两侧睾丸融合一体,可发生于阴囊内,亦有在腹腔内。并睾常伴有其他严重先天畸形,能发育成活者甚少。
睾丸发育不全胚胎时期由于血液供应障碍或于睾丸下降时发生精索扭转,可引起本病。隐睾、性幼稚型及有脑垂体功能减退时也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单侧睾丸发育不全者因对侧睾丸代偿性增生可不必治疗,而隐睾的病人则应及早手术治疗。
睾丸增生睾丸增生是指睾丸较正常大,而其硬度及局部解剖关系均正常,常见于一侧睾丸缺如或发育不全时,对侧睾丸代偿性增生。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保养精索扭转
睾丸有一层坚厚的纤维膜,将睾丸分成许多睾丸小叶。睾丸小叶内的精曲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分泌男性激素的间质细胞,男子一旦进入到12-14岁的青春发育期后,间质细胞能生产大量的睾丸酮。
睾丸酮是雄性激素的主要成分,在人体内的生物效应极为重要。目前认为,睾丸酮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与人体的日常损耗和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睾丸系统技能老化相关。当雄性激素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出现暴躁、抑郁、易疲倦、性欲减退等症状,这便意味着进入了男性更年期。
睾丸保养是解决男人男性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男性可在洗澡时或睡前双手按摩睾丸,拇指轻捏睾丸顺时、逆时各按摩十分钟,长期坚持必有益处。如在按摩时发现有异疼痛感,可能为睾丸炎或附睾炎,医院检查。
睾丸酮睾丸酮是雄性激素的主要成分,在人体内的生物效应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新生儿时期,睾丸酮水平为一高峰,到青春期前下降至最低水平。
⑵青春期,睾丸酮水平升高。睾丸酮在血中浓度升高的年龄为12~17岁,此时也标志着男子的性功能已基本成熟,具备产生精子的能力和性欲的萌动。
⑶男子在20~0岁时,睾丸酮水平高达μg/dl,同时显示为有节律的波动。即在一年中有周期性变化和每天中的节律性变化,成年男性睾丸酮水平在秋季时最高,春季时最低,每天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是清晨时最高,晚间最低。
⑷男子在40岁以后则开始下降,一般为~μg/dl。目前认为,睾丸酮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可能与人体的日常损耗和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睾丸系统机能老化相关。当雄性激素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出现暴躁、抑郁、易疲倦、性欲减退等症状,这便意味着进入了男性更年期。
卵巢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以及类固醇激素。卵巢的位置与睾丸相同,仅左侧发育(右侧已退化),呈葡萄状,均为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卵泡呈黄色,卵巢表面密布血管。卵巢的大小与年龄和产卵期有关。
位置卵巢位
卵巢位置
于子宫底的后外侧,与盆腔侧壁相接。当妊娠时,由于子宫的移动,其位置也有极大的改变。胎儿娩出后,卵巢一般不再回到其原来位置。卵巢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其完全被子宫阔韧带后叶包裹形成卵巢囊(Ovariancapsul)。卵巢与子宫阔韧带间的腹膜皱襞,称为卵巢系膜(Msovarium)。卵巢系膜很短,内有至卵巢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通过。卵巢的移动性较大,其位置多受大肠充盈程度的影响。一般位于卵巢窝内,外侧与盆腔侧壁的腹膜相接。卵巢窝(Ovarianfossa)在髂内、外动脉起始部的交角内,前界为脐动脉索,后界为输尿管和髂内动脉。卵巢窝底由闭孔内肌及覆盖其表面的盆筋膜和腹膜壁层组成。在卵巢窝底处的腹膜外组织内,有闭孔血管和神经通过。胎儿卵巢的位置与男性睾丸的位置相似,位于腰部和肾的附近。初生儿卵巢位置较高,略成斜位。成人的卵巢位置较低,其长轴近于垂直位。其输卵管端,位于骨盆上口平面的稍下方,髂外静脉附近,恰与骶髂关节相对。子宫口向下,居盆底腹膜的稍上方,与子宫外侧角相接。系膜缘位于脐动脉索后方。游离缘位于输尿管前方。老年女性的卵巢位置更低。卵巢的位置可因子宫位置的不同而受影响。当子宫左倾时,左卵巢稍向下移位,子宫端稍转向内;右倾时,则相反。卵巢的输卵管端及其后缘上部被输卵管伞和输卵管漏斗覆盖。
形态卵巢左右各一,灰红色,质较韧硬,呈扁平的椭圆形,表面凸隆,幼女者表面平滑,性成熟后,由于卵泡的膨大和排卵后结瘢,致使其表面往往凹凸不平。卵巢的大小和形状,也因年龄不同而异。在同一人,左右卵巢并不一致,一般左侧大于右侧。成人卵巢长度左侧平均为2.9cm,右侧平均为2.88cm;宽度左侧平均为1.48cm;右侧平均为1.8cm;厚度左侧平均为0.82cm,右侧平均为0.8cm,卵巢重为—4g。5—45岁卵巢开始逐渐缩小,到绝经期以后,卵巢可逐渐缩小到原体积的1/2。通常成人卵巢的大小,相当于本人拇指指头大小。由于卵巢屡次排卵,卵泡破裂萎缩,由结缔组织代替,故其实质渐次变硬。
结构卵巢结构
卵巢分为内、外侧两面,上、下两端,前、后两缘。卵巢内侧面朝向盆腔,多与回肠紧邻,又名肠面(Intstinalsurfac),外侧面与盆腔侧壁相接触。卵巢上端钝圆,名输卵管端(Tubalx—trmity),与输卵管伞端相接,下端略尖,朝向子宫,称为子宫端(Utrinxtrmity)。卵巢前缘有卵巢系膜附着,称为卵巢系膜缘(Msovarianbordr)。此缘较平直,其中央有一裂隙,称为卵巢门(Hilumofovary),是卵巢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之处。卵巢后缘游离,称为独立缘(Frbordr),较为凸隆,朝后内方。
卵巢是位于子宫两侧的一对卵圆形的生殖器官。它的外表有一层上皮组织,其下方有薄层的结缔组织。卵巢的内部结构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位于卵巢的周围部分,主要由卵泡和结缔组织构成;髓质位于中央,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许多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卵巢冠卵巢冠(Epoophoron):又名副卵巢。卵巢冠位于卵巢系膜内,由10—20条横行的小管(Transvrsductulus)和一条卵巢冠纵管(Longitudinalductuso{poophoron)构成。各条横小管的一端(卵巢端)靠近卵巢;另一端(输卵管端)以直角汇入卵巢冠纵管。横小管为上皮小管,具有分泌现象,其管壁的肌层特厚,对卵巢系膜的紧张度有一定作用。横小管来源于中肾小管,与男性的睾丸输出小管和附睾迷管相当。卵巢冠纵管的构造与横小管相同,其位置较靠近输卵管,并与之平行,是中肾管萎缩遗留的部分,与男‘陆的附睾管相当。
囊状附件囊状附件(Vsicularappn山x):囊状附件有一个或数个不等。常位于输卵管漏斗附近,是卵巢冠上方向下垂的小豆形有蒂的纤毛上皮小囊,其内含有液体,为中肾管头端的遗迹。
卵巢旁体卵巢旁体(Paroophoron):卵巢旁体居于卵巢系膜内,卵巢冠的内侧,卵巢动脉进入卵巢门处,与卵巢冠相比,较近于子宫。它是由数条上皮小管和血管球构成,是胚胎期中肾尾侧部中肾小管的遗迹,与男性的旁睾相当。卵巢旁体常见于初生儿,在5岁后很少发现,但有时可在显微镜下看到。
血管卵泡细胞
卵巢是由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卵巢支供血。依据二者对卵巢血液供应状况,将其动脉供应分为四型:
工型,由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共同营养卵巢。
Ⅱ型,子宫动脉的分支供应卵巢的内侧部,卵巢动脉的分支供应外侧部。Ⅲ型,仅由子宫动脉营养卵巢。
Ⅳ型,仅由卵巢动脉营养卵巢。第工型为混合供应型,通常卵巢血液供应为此型。第Ⅱ型为卵巢动脉供应优势型。
第Ⅲ型为子宫动脉供应优势型。
第Ⅳ型为均衡供应型,属于卵巢血液供应的变异。由于卵巢的血管分布存在着上述的差异,在输卵管结扎时,为了防止损伤供应卵巢的血管分支,一般强调结扎部位选择在输卵管的中1/部。结扎时应特别注意保存子宫一卵巢血运的完整性。一旦影响了输卵管系膜间的血运,即可能导致卵巢功能障碍,造成术后月经改变。
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的卵巢支,从卵巢门进入髓质,形成螺旋状分支,并呈辐射状伸入皮质,在卵泡膜和黄体内形成毛细血管网,再由毛细血管网集合形成微静脉,然后在髓质内汇成小静脉,经卵巢门离开。小静脉在卵巢系膜内构成卵巢静脉丛,最后汇集成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左侧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右侧卵巢静脉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淋巴管卵巢皮质内有丰富的淋巴管互相连接成网。淋巴毛细管围绕在卵泡的外膜和黄体的周围,内膜和颗粒层往往缺乏。在髓质内,淋巴毛细管集合成较大的淋巴管出卵巢门,注入腰淋巴结。
神经卵巢的神经来自卵巢神经丛和子宫神经丛,与动脉一同由卵巢门进入髓质,在髓质内形成神经丛,再由该丛发出神经纤维进入皮质内,多分布于血管壁上,在次级卵泡内形成末梢感受器,终止于黄体细胞之间。在闭锁卵泡的内膜中可见神经纤维,另外,生殖上皮和白体都有极细的神经纤维分布。
生殖功能生育年龄妇女除妊娠和哺乳期外,卵巢每个月发生1次周期性变化并排出卵细胞,排卵多在月经周期第14-16天。卵细胞是由卵巢内卵泡分泌排出的,在数个卵泡的发育中,发育成熟的一般只有1个,因此每个月只有1个卵子成熟。排卵后卵子存活数小时,此时,卵子如进入输卵管并遇到精子即受精成为孕卵(受精卵)。
卵巢就像妈妈体内的一座“小花园”。在妈妈小的时候就已成形,里面藏着有许许多多个“种子”,随着妈妈长大,“种子”也慢慢长大,“种子”靠什么长大呢?“花园”周围的环境——妈妈身体内部的环境很重要,就像真正的“花园”,如果没有良好的气候和空气质量,“种子”是无法茁壮成长的。所以妈妈健康才能保证“种子”质量好。
另外还需要给“花园”定期施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和孕激素(或称黄体酮),就相当于这种肥料。雌性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在雌性激素作用的基础上继续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在子宫里做准备。因此,只有适度地施肥浇水,“种子”才会更好地生长。
“种子”长大了、成熟了,终于有一天她离开了生养她的“花园”,到了另一个地方——输卵管里,等候着精子的到来。
卵细胞(即卵子)是由卵泡产生的,这是卵巢的功能之一。女婴出生时,每一卵巢内约含75万个原始卵泡,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部分原始卵泡逐渐解体而消失。从青春期开始,每月有一定数量的卵泡生长发育,但通常只有一个卵泡成熟(大约经历28天),并且排卵。成熟卵泡的直径可达1厘米左右,突出于卵巢表面。
胸腺:?胸腺(thymus)为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与免疫紧密相关,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其还可以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具内分泌机能的器官。位于胸腔前纵隔。胚胎后期及初生时,人胸腺约重10~15克,是一生中重量相对最大的时期。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到青春期约0~40克。此后胸腺逐渐退化,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克。
胸腺位于胸骨后面,紧靠心脏,呈灰赤色,扁平椭圆形,分左、右两叶,由淋巴组织构成。青春期前发育良好,青春期后逐渐退化,被脂肪组织所代替。
胸腺的结构表面有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把胸腺分成许多。
不完全分隔的小叶。小叶周边为皮质,深部为髓质。皮质不完全包围髓质,相邻小叶髓质彼此衔接。皮质主要由淋巴细胞和上皮性网状细胞构成,胞质中有颗粒及泡状结构。网状细胞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胸腺的淋巴细胞又称为胸腺细胞,在皮质浅层细胞较大,为较原始的淋巴细胞。中层为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深层为小淋巴细胞。从浅层到深层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小淋巴细胞的过程。皮质内还有巨噬细胞,无淋巴小结。髓质中淋巴细胞少而稀疏,上皮性网状细胞多而显著。形态多样,胞质中有颗粒及泡状结构,为其分泌物。尚有散在的圆形的胸腺小体。作用尚不清楚。
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迁入胸腺后,先在皮质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其中大部分淋巴细胞死亡,小部分继续发育进入髓质,成为近于成熟的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管壁,循血流,再迁移到周围淋巴结的弥散淋巴组织中,此处称为胸腺依赖区。整个淋巴器官的发育和机体免疫力都必需有T淋巴细胞,胸腺为周围淋巴器官正常发育和机体免疫所必需。当T淋巴细胞充分发育,迁移到周围淋巴器官后,胸腺重要性逐渐减低。胸腺是人体最早开始衰老的器官。
从年代开始,已从胸腺中提出十几种有效的体液因素,它们无种属特异性,在某种程度上代替胸腺机能,以微量存在于血中,以环磷酸腺苷(cAMP)作为第二信使,可视为胸腺激素(thymin)。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胸腺素(thy-mosin)。胸腺素为怀特(Whit)和戈尔茨坦(Goldstin)从小牛胸腺中提取出来的、分子量为10道尔顿的蛋白质。能使免疫缺陷病人的T细胞机能得到恢复,可诱导无胸腺及去胸腺小鼠的T细胞机能,并可增加小鼠胸腺细胞中的环鸟苷酸。此外,胸腺激素Ⅰ,也是从小牛胸腺中提取出来的多肽,以后进一步提纯成胸腺激素Ⅱ,亦有诱导T细胞的机能,此激素存在于胸腺皮质或髓质上皮细胞中,而不存在胸腺细胞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