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子宫肌瘤及中医诊疗规范
2021-8-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40903.html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简称子宫肌瘤。
古老的中医没有“子宫肌瘤”这个术语,归属于“症瘕”(肚内结块病)范畴。而“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
一、概述:
1、病因:中医讲解“症瘕”时认为妇人为性情中人,夫妻不和,势必伤及七情,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血失调,气滞血淤,淤积日久,则可为“症瘕”。可见,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刺激,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正常进行,使人体激素正常良好地分泌,而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导致盆腔慢性充血,诱发子宫肌瘤。
2、症状: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症状,若出现症状,与肌瘤的部位、生长速度及肌瘤有无变性等关系密切。最常见的症状为月经改变,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其他表现有白带增多,尿频、排尿困难、排便困难,腰酸,下腹坠胀等。子宫肌瘤较大,压迫直肠时可引起排便困难、不能憋尿、甚至排尿困难。一旦出现因肌瘤原因引起的上述症状时,需要及时治疗子宫肌瘤。
3、治疗: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主要原则是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年龄、肌瘤大小和数目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方法。子宫肌瘤发病人群主要是30到50岁,而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女性患者在选择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时,应从自身年龄、肌瘤大小和数目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以便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4、原则: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因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而成。所以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多以活血化瘀、消瘀散结、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主。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使用“桂枝茯苓丸”为代表方,重点还是在此治疗原则基础上辨证施治,加减变通,以达到改善增生的子宫内膜的血液循环,使肌层的单纯性肥大逐渐消失,增生的结缔组织变软,从而起到调经、止血、疼痛消失、恢复卵巢功能的治疗作用,能有效地控制子宫肌瘤瘤体生长,使瘤体逐渐软化,最后消散。
二、子宫肌瘤中医辨证施治:
1、气滞辨证: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舌苔薄白而润,脉沉而弦。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方药:香棱丸加减。木香10g,丁香15g,三棱25g,枳壳15g,莪术25g,青皮10g,川楝子15g,小茴香15g、水煎服,也可制成水丸内服。月经不调加丹参20g,香附15g。带下过多加茯苓15g,苡仁15g,白芷10g。腹痛剧烈加延胡索15g,田七15g。
2、血瘀辨证: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伴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边有瘀点,脉象沉涩。治法:活血破瘀,消症散结。方药:桂技茯苓丸加减。桂枝15g,云苓20g,丹皮20g,芍药15g,桃仁15g。水煎服,可共为细末,制成水丸内服。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加蒲黄15g,五灵脂20g;带下过多加苡仁15g,白芷10g;腹痛剧烈加延胡索15g,乳香15g,没药15g;月经过少或闭经者加牛膝20g,泽兰15g;包块明显,推之不移可加逐瘀破坚药加水蛭、大黄、蛰虫等。
3、痰湿辨证:下腹部包块,时有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偏寒则带下色白质粘腻,形体畏寒,胸脘满闷,小便多,舌苔白腻,舌质暗紫,脉细濡而沉滑。偏热则带下色黄质粘腻,有臭味,甚则如脓,胸闷烦躁,发热口渴,尿少色黄,舌苔黄而腻,舌质红,脉弦大或滑数。治法:理气、化痰、消症。方药:二陈汤加味。制半夏20g,陈皮15g,茯苓15g,青皮10g,香附10g,川芎15g,三棱25g,莪术25g,木香10g,苍术10g,甘草10g。脾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带下色黄去香附,苍术,加败酱草15g,红藤15g。
4、阴虚辨证:阴虚同时兼有火旺之证常见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治法:以及其他三型待续。
三、中成药治疗:
1.桂技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症块。主治妇人小腹宿有症块,按之痛,腹挛急。或经闭腹胀痛,白带多等证。对子宫肌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6g蜜丸,1次1丸,1日1~2次,口服。温水送服。
2.大黄蛰虫丸: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消痞兼清热的功效。主治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经团不行之症瘕,口服3克蜜丸,每次1~2丸,每日l~2次,温开水送服。
四、针灸治疗:
气滞为主,痛无定处,包块推之可移,运用体针疗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取穴:中极、三阴交、内庭、关元。毫针直刺,用泻法,捻转提插,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五、中医治疗临床验方
消瘤汤
[主治]子宫肌瘤。[处方]坤草30克,桃仁、花蒲黄、生茜草各15克,生水蛭、乌药各12克,土虫9克,三棱、莪术、炮甲、三七各10克,生大黄5克,白茅根20克。
[用法]上药水煎20分钟取汁约毫升,日服3次。气血亏虚者加党参10克,黄芪18克,熟地10克;黄带有热者加黄柏10克,丹皮10克,败酱15克,生薏米15克;宫寒腹痛者加黑附子5克,肉桂3克。
[疗效]治疗患者5例,治愈(用药8剂,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肿瘤消失)4例,好转(用药2剂,流血止腹痛减,服9剂肿瘤变小)1例。有效率%。
[按语]方中生水蛭、土虫、炮甲珠皆为爬行走窜之佳品,破积血散瘀结;三棱、莪术消瘕瘕积聚,助君药之力。更用坤草、桃仁、川1军以破积行死血;乌药行气助血行以止痛;生蒲黄、白茅根、生茜草、三七,均为活血化瘀止血定痛之品,共为佐。本方其特点为去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功专力宏,疗效可靠。
归芪莪甲丸
[主治]子宫肌瘤。[处方]当归、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各30克,炮甲珠、王不留行各45克,三棱、莪术、川断、杜仲(炒)各40克,浙贝母、白芥子各35克,牡蛎60克,益母草90克,白术36克,夏枯草50克,三七参15克,何首乌4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日服3次,每次1丸。
[疗效]治疗观察25例子宫肌瘤病人(均经妇产科检查,B超确诊者),年龄在35"--50岁之间,服药最多天,最少25天,其中各种症状消失,B超复查子宫肌瘤消失达到临床治愈者18例,有效6例,无效1例。
[按语]子宫肌瘤中医属癥瘕,主要因产后或行经不慎,伤于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食七情之变,致肝、脾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瘀血、痰饮、湿浊之邪相继而生,积聚胞癌而发病。“归芪莪甲丸”之方行中有补,化中有生,祛邪而不伤正,固本而不助邪,是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软坚散结,调补肝肾的方剂。方中当归、桃仁、三棱、莪术、甲珠、王不留行养血活血,化瘀而通络;夏枯草、牡蛎、浙贝母、白芥子软坚散结消痰饮;黄芪、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川I断、杜仲、何首乌调补肝肾以固本;益母草活血调经;三七参止血益损且能散瘀,以蜜为丸药力和缓,便于服用,又可解除烦于煎药之弊。故用该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收益良好。
六、中医治疗注意事项:
中医中药治疗子宫肌瘤时一定要定期作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了解子宫肌瘤变化情况,如发现以下情况,应作手术治疗:
(1)有明显症状,特别是月经过多或腹痛,治疗无效者。
(2)子宫肌瘤迅速增大,或大于3个月妊娠子宫者。
(3)子宫肌瘤伴变性者。
(4)子宫肌瘤位于子宫颈部或突出于阴道者。
老中医提醒:患有子宫肌瘤的妇女,就要安排好工作、生活、家庭;留出自己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的时间,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概述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期妇女有子宫肌瘤,因肌瘤多无或很少有症状,临床报道发病率远低于真实发病率。本病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癥瘕、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的范畴。
二、中医辨证标准
(一)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胀痛,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2.阴虚火旺型: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
3.肝郁脾虚型: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经后带下多清稀,舌质淡白或苔薄白,脉濡细或细弦。
(二)中医诊断表述
1.气滞血瘀证
主症:轻者月经正常,重者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乳房胀痛;(2)小腹作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3)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点;(4)脉濡细、沉弦或细涩。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2.阴虚火旺证
主症:月经先期,经行血崩,或漏下不止。
次症:(1)胸中灼热,或下腹内觉热;(2)乳头痒,或刺痛,或乳房胀痛牵及腋窝;(3)经后赤白带下,或黄白相杂;(4)舌质红,苔少津,或薄黄;(5)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3.肝郁脾虚证
主症:月经正常或经行后期,量多如崩。
次症:(1)小腹有下坠感、大便德薄;(2)经后带下多清稀;(3)舌质淡白或苔薄白;(4)脉濡细或细弦。
辨证要求:以上主症必备,兼具其余3项次症。
(三)中医鉴别诊断
1.与妊娠鉴别:妊娠时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增大与停经月份相符,质软囊性感;与盆腔肿块不同,借助妇科检查、妊娠试验、B超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2.与癃闭鉴别:癃闭是指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不得溺出的疾病。虽有小腹膨隆、胀、满、痛等症状,但导尿后诸证便可消失。B超检查两者显示不同的声像图,可资鉴别。
三、西医诊断
(一)临床诊断
1.症状: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有无变性相关,而与肌瘤大小、书目关系不大。常见症状有:
(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2)腹部包块:腹部胀大,下腹扪及肿物,伴有下坠感。
(3)白带增多:白带增多,有时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4)疼痛:一般患者无腹痛,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当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子宫粘膜下肌瘤由宫腔向外排出时也可引起腹痛。
(5)压迫症状: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当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其压迫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如压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6)不孕: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7)继发性贫血:若患者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生贫血,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
(8)其他:常见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等。
(二)西医分型
1.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60~70%。
2、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20%。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韧带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15%。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
4、子宫颈肌瘤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因生长部位低,可嵌顿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并且以上不同类型肌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二)西医诊断格式:子宫肌瘤粘膜下
(三)西医鉴别诊断
1、妊娠子宫
子宫肌瘤并发囊性变时,易误诊为妊娠子宫;而妊娠子宫,特别是40岁以上高龄孕妇,或过期流产而有流血者,也可能误诊为子宫肌瘤。临床上遇见育龄妇女而有停经史者,应首先想到妊娠之可能,经B型超声检查或hCG测定不难确诊,必要时应刮宫加以鉴别。要特别注意肌瘤合并妊娠,此时,子宫较停经月份为大,外形多不规则,质地较硬,B型超声检查可协助确诊。
2、卵巢肿瘤
实性卵巢肿瘤可能误诊为浆膜下肌瘤;反之,浆膜下肌瘤囊性变也常误诊为卵巢囊肿,当卵巢肿瘤与子宫有粘连时鉴别更为困难,可作B型超声检查,有时需在剖腹探查时方能最后确诊。
3、子宫肌腺瘤
临床上也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及子宫增大,与子宫肌瘤明显不同处在于以痛经为主要症状,也常遇到痛经不明显者而诊断为子宫肌瘤。检查时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且有经期增大而经后缩小的特征。
4、其他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盆腔炎性包块、子宫畸形等,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B型超声检查鉴别。
四、治疗
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以及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全面考虑。
(一)一般处理
注重调节情绪,防止大怒大悲、多思多虑,应尽量做到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豁达,避免过度劳累,这样五脏调和,气行疏畅,气行则血和,气血和则百病不生。另外,患者应注重节制房事,以防损伤肾气,加重病情。更应注重房事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以防止外邪内侵,入里化热,凝滞气血,加重病情。
(二)中医治疗
1.中医内治法
(1)中药辨证治疗
①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15g茯苓10g丹皮15g桃仁9g
赤芍20g当归15g
用法: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②阴虚火旺证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散结
方药:保阴煎加减
生地15g熟地15g白芍10g山药15g
川断20g黄柏15g麦冬15g赤芍10g
炙甘草10g
用法: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③肝郁脾虚型证
治法:疏肝解郁,扶正消癥
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
陈皮15g柴胡15g川芎9g香附12g
枳实9g白芍10g赤芍10g甘草10g
用法:中药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2)中成药辨证使用
①气滞血瘀证:桂枝茯苓丸6粒,口服,一日3次;宫瘤清胶囊3粒,口服,一日3次,均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②阴虚火旺证:月经过多或淋漓下血不止者,可口服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血止后口服知柏地黄丸调理,8粒,一日3次。
③肝郁脾虚型证:香砂六君子丸6g,口服,一日3次,同时服用逍遥丸15丸,口服,一日2次。
2.中医外治法
(1)灌肠法
灌肠治疗湿热型包块,用柴胡20g、蒲公英15g、败酱草20g、白芍15g。血瘀痰阻型包块加莪术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寒凝气滞型去蒲公英败酱草,加官桂10g,乌药6g。中药农煎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15次为一疗程。
(2)针刺疗法
取关元、水道、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留针10-20分钟,不直刺包块部位,不在经期进行。
(三)西医治疗
1.随访观察:无症状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的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逐渐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一般应用长效制剂,每月皮下注射1次,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每次3.75mg,或戈舍瑞林每次3.6mg,应用于缩小肌瘤以利于妊娠,或术前控制症状,或术前应用缩小肌瘤,或对近绝经妇女,提前过渡到自然绝经。
3.其他药物:米非司酮,日量12.5mg口服,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
4.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月经过多导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能确定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肌瘤生长较快,怀疑恶变者。
(2)手术方式: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
五、辅助检查
(1)血、尿、便常规化验。
(2)心、肝、肾功能检查。
(3)妇科B超或CT检测
(4)血浆中NK细胞活性
(5)血浆FSH、LH、E2、P、T。
六、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肌瘤消失,临床症状消失;
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2以上;
3.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缩小1/3者,或停药以后肌瘤稳定,症状消失,持续半年以上
4.无效:症状无改变,肌瘤未见明显消失。
七、出院医嘱
1.调养、护理;畅情志、避风寒、适劳逸;
2.定期复查:手术者出院后1月复查B超,保守治疗者每3个月复查B超或CT1次。
八、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还是久病的不同。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倘若石瘕,药力不足以克伐,当以西医手术之法,先祛实邪,再行补益,当为上举。
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