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联考学习病理学
2020-7-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能否治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712021.html
病理学第一章重点总结
1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adaptation)。
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1)生理性萎缩:胸腺青春期萎缩和生殖系统卵巢、子宫及睾丸更年期后萎缩。2)病理性萎缩a)营养不良性萎缩:如糖尿病、结核病及恶性肿瘤患者晚期、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脑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萎缩。b)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c)失用性萎缩:如长期不活动引起肌肉萎缩d)去神经性萎缩e)内分泌性萎缩:如下丘脑-腺垂体坏死,导致肾上、甲状腺、性腺等器官的萎缩
2.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也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3.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和器官内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取代的过程。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1.可逆性损伤类型(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的现象,通常伴细胞功能低下。a)细胞水肿:损伤细胞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发生于心、肝、肾实质细胞,病变早期,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呈红染细颗粒状。水钠进一步积聚后,细胞呈空泡状,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消失,此期称气球样变。b)脂肪变性:心、肝、肾实质细胞,电镜下,细胞质内脂肪融合成脂滴;光镜下,病变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细胞核被挤到一侧。原因:缺氧、感染、中毒、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等因素引起。①肝脂肪变性:肝脂肪最常见。②心肌脂肪变性
A.部位: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B.肉眼观察: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C.光镜观察:脂滴在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D.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
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c)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伊红染,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蛋白质蓄积。分类如下:①细胞内玻璃样变②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③血管壁玻璃样变d)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蛋白质蓄积,因具有淀粉染色特征而得名。e)病理性色素沉积:①含铁血黄素②黑色素③脂褐素④胆红素当多数细胞含有脂褐素时,常伴有明显的器官萎缩f)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①营养不良性聚集,沉积的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其次为碳酸钙。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或异物内)②转移性钙化:钙盐沉积在肾小管、肺泡、胃黏膜等处。(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中)
可逆性损伤小节发生于细胞内: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发生于细胞外: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发生于细胞内外:玻璃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积。
2.不可逆性损伤
1)坏死(necrosis):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细胞坏死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坏死基本类型:①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肾脾,形态特点②液化性坏死:好发脑、胰腺、脂肪
③纤维素样坏死:好发结缔组织、小血管
④干酪样坏死:好发于结核病、肿瘤
⑤脂肪坏死:好发急性胰腺炎⑥坏疽:干性、湿性、气性坏疽:
⑴干性坏疽:好发于四肢、体表;原因:动脉缺血、静脉通畅;病变特点:干缩、黑褐色、分界清楚;全身中毒症状:轻或无
湿性坏疽:好发于肠、子宫、胆囊、肺、阑尾;原因:动静脉均阻塞;病变特点:湿润、肿胀、黑褐或边缘分界不清楚;中毒症状:重,明显
气性坏疽:好发于深部肌组织;原因:创伤伴厌氧产气夹膜杆菌感染肿胀、污秽;病变特点:蜂窝状、边缘分界不清;中毒症状:重,明显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与包裹4、钙化5)凋亡(apoptosis)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1、机制不同: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主动性进行的自杀;
细胞坏死:意外事故细胞死亡,被动进行他杀性。
2、诱因不同:
细胞凋亡: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如生长因子的缺乏。
细胞坏死: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如严重缺氧、中毒等
3.死亡范围不同
细胞凋亡:多为散在的单个细胞
细胞坏死:常为集聚的多个细胞
4.形态特征不同
细胞凋亡: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完整,膜可发泡成芽形成凋亡小体。
细胞坏死:细胞肿胀,核染色质絮状或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膜溶解破裂,溶酶体酶释放使细胞自溶。
第二章再生与修复
损伤的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有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修复的形式:再生(regeneration);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
再生包括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
1.不稳定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表皮,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上皮,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在细胞增生周期中处于静止期(GO),但受到损伤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现出较强再生能力,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肾小管上皮、间叶细胞、平滑肌细胞。
3.永久性细胞:无再生能力或再生力极弱,如神经细胞、横纹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纤维性修复过程为: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坏死组织及异物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的浸润,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
肉芽组织由三种成分构成:
①新生的毛细血管②纤维母细胞③炎性渗出成分。
肉芽组织的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及其它异物。
结局:肉芽组织长出后1周逐渐成熟,最终转变为瘢痕组织,此时毛细血管闭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纤维母细胞转为纤维细胞,此外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瘢痕(scar)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大体是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并缺乏弹性。.镜下呈均质性红染玻璃样变。
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1对机体有利的一面:①填补并连接伤口或缺损②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
2.对机体不利的一面:①瘢痕收缩,引起器官活动受限或梗阻②瘢痕性粘连
③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可引起器官硬化④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可形成瘢痕疙瘩。
例: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组织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一)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处出现炎症反应,渗出的纤维蛋白形成凝块,3天后巨噬细胞出现。
2.伤口收缩:伤口边缘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缩小,这是由于伤口边缘处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牵引作用所致。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损伤后3天开始出现肉芽组织,以后胶原纤维形成活跃,损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创伤愈合的类型1.一期愈合:(1)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
(2)其特点是;愈合时间短,留下瘢痕少。
2.二期愈合:(1)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2)其特点是:①伤口需清创②愈合时间长③形成瘢痕大。
(二)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肉芽组织机化血肿,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又称暂时性骨痂。3.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建或再塑: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病理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静脉性充血(淤血)器官或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血是一被动过程。
动脉性充血(充血)一般器官或局部组织动脉血输入量增加,成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栓子循环血液中,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血栓指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的固体质块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缺血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
梗死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水肿和积水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水
二、简答及论述
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①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② 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减慢和涡流产生)
③ 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的高凝状态)
2、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
3、血栓的形态
a.白色血栓
b.红色血栓
c.混合血栓
d.透明血栓
4、血栓的结局
l溶解吸收
l机化
l钙化
5、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的一面:止血
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
栓塞
心瓣膜病
广泛性出血
6、栓塞的类型
① 血栓栓塞
② 脂肪栓塞
③ 羊水栓塞
④ 气体栓塞
⑤ 其他栓塞
7、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任何导致血供减少或血流中断的原因
l血栓形成
l动脉栓塞
l动脉痉挛
l血管受压闭塞
条件:
l组织耐受性
l供血血管的类型
l其他:如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血含氧量的改变
8、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机化、包裹、钙化
9、水肿发生机制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淋巴回流受阻
10、栓子的运行过程
除罕见情况外,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左心和大循环动脉内的栓子,最终嵌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动脉分支,大循环静脉和右心内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干或其分支;肠系膜静脉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在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者,心腔内的栓子可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另侧心腔,再随动脉栓塞相应的动脉分支。罕见的情况下可发生栓逆向运行,即下腔静脉内的栓子,由于胸、腹腔内压骤然剧增(如咳嗽、呕吐),可逆血流方向栓塞下腔静脉所属的分支。
三、习题
1槟榔肝是在下述哪种情况下发生的
A肝脂肪变B肝慢性淤血
C肝浑浊肿胀D肝硬化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淤血的后果
A实质细胞增生B淤血性硬化
C淤血性水肿和出血D间质细胞增生
3门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引起下列哪个脏器淤血
A肝B肾C脾D膀胱
4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称为
A血栓再通B血栓机化
C血栓钙化D血栓栓塞
5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栓形成可导致脑组织发生
A液化性坏死B凝固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D湿性坏疽
6机化的血栓中形成与原血管相互沟通的新生血管,使部分血流得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
A血栓脱落B血栓机化
C侧支循环形成D血栓再通
7下肢静脉血栓可引起
A下肢水肿和坏疽B门静脉栓塞
C肺动脉栓塞D肠系膜动脉栓塞
8最常见的栓子是
A血栓栓子B空气栓子
C肿瘤栓子D羊水栓子
9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血栓栓子主要来自
1
1/3页
A二尖瓣B主动脉瓣
C下肢深静脉D肠系膜静脉
10肺动脉血栓栓塞引起患者猝死可见于
A较小栓子栓塞于肺动脉的小分支
B较小栓子栓塞于淤血肺的动脉小分支
C多量较小血栓广泛的栓塞于肺动脉的小分支
D较小栓子反复栓塞于肺动脉小分支
11健康孕妇在分娩时突然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休克,应考虑
A过敏性休克B肺水肿
C羊水栓塞D心力衰竭
12脑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其血栓栓子可来自
A肠系膜静脉血栓B下肢股静脉血栓
C右心房附壁血栓D左心房附壁血栓
13下列哪个脏器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心B肠C肾D脾
14脾脏、肾脏梗死灶的肉眼病变特点为
A锥体形、暗红色、界限不清B锥体形、灰白色、界限清
C不规则形、暗红色、界限不清D地图状、暗红色、界限不清
15梗死灶的形状决定于
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坏死灶的大小
C坏死的类型D梗死灶内的血液含量
16关于梗死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
B局部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
C有效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
D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发生
17下列哪项不是梗死的原因
A动脉栓塞B血栓形成
C静脉淤血D动脉受压闭塞
18脑组织梗死属于
A出血性梗死B溶血性坏死
C凝固性坏死D液化性坏死
19左侧心力衰竭患者的股静脉小血栓脱落可引起肺
A出血性梗死B贫血性梗死
C心肌梗死D凝固性坏死
20最常见的栓塞类型是
A血栓栓塞B空气栓塞
C羊水栓塞D脂肪栓塞
21瘀血时血液主要淤积在
A(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B(小动脉和小静脉内
C(大动脉和小动脉内D(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22将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
2
2/3页
A(栓子B(凝血块
C(血栓形成D(血凝
23下列哪项不会引起血栓形成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恶性肿瘤晚期广泛扩散
C(静脉内膜炎D(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增强24梗死是指组织细胞
A(缺氧性坏死B(中毒性坏死
C(营养缺乏性坏死D(因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25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
A(脾、肾B(心、脑C(肾、肺D(肺、肠
2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对机体造成的最严重影响是
A(导致猝死B(组织坏死
C(诱发出血D(管腔狭窄
27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心力衰竭时
A肺泡腔内见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B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C肺泡腔内吞噬粉尘的巨噬细胞
D吞噬脂质的吞噬细胞
28某人长骨骨折,治疗后,不再多加注意,不久便有胸闷气短之感,后出现咯血,经体检发现肺水肿、肺
出血及肺不张,则可能原因是
A(细菌入侵机体B(肺癌
C(因骨折,脂肪入血形成栓塞所致D(不明因子所致
参考答案
1,5BACBA
6,10DCACC
11,15CDBBA
16,20BCDAA
21,25DCDDD
26-28AAC
病理第四章
1、 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炎症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即: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
2、炎症的病因
生物因子(最常见)、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组织坏死、变态反应。
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
4.急性炎症与慢性炎症有何不同?
急性炎症的特点:起病急骤,持续时间短(几天~1月),病变以渗出和变质为主,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的特点:起病缓慢,持续时间长(数周~数月),病变以增生(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A型题
1、关于炎症的概念比较恰当的说法是(C)
A细胞异常生长的一种形式
B白细胞对细菌的一种作用
C组织对损伤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D致炎因子诱发的机体血管反应
E是机体血管系统对致炎因子的反应
2、伪膜性炎症指的是(B)
A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
B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症
C浆膜的浆液性炎症
D黏膜的浆液性炎症
E皮肤的纤维素性炎症
3、急性炎症反应中出血的机制是(D)
A化学介质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
B白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
C纤维蛋白溶解
D血管壁的损伤
E凝血因子缺乏
4、变质性炎症局部的组织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的改变是(D)
A合成和分解代谢均增强
B合成和分解代谢均减弱
C合成代谢增强
D分解代谢增强
E分解代谢减弱
5、下列哪项不属于体液中的炎症介质(A)
A血管活性胺
B缓激肽
C补体
D纤维蛋白多肽
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6、在白细胞的渗出过程中,下列哪种细胞最先渗出(D)
A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浆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7、肉芽组织与肉芽肿的区别在于(C)
A是否为慢性炎症
B是否由急性炎症转化而来
C组成成分不同
D是否导致局部纤维化
E发展结局不同
8、蜂窝织炎的概念应为(C)
A是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及阑尾的急性炎症
B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
C是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D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E没有明显坏死的渗出性炎症
9、下列关于炎症的描述,哪项不正确(E)
A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
B慢性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C淋巴细胞浸润并非总是慢性炎症的特征
D嗜中性粒细胞游出后必然引起局部单核细胞增多
E白细胞渗出只见于急性炎症早期
10、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B)
A血流动力学改变
B血管壁通透性改变
C小静脉血栓形成
D循环血量增加
E组织间液比重降低
11、关于冷脓肿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E)
A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引起的化脓性炎
B结核合并化脓性炎而形成
C为化脓性细菌所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炎
D非致热性细菌所引起的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炎
E骨结核时,病变累及周围软组织而形成结核性脓肿
12、肉芽肿指(D)
A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B淋巴、网状组织增生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C多核巨噬细胞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D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部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E黏膜上皮、腺体和结缔组织增生并向黏膜表面突出的蒂状肿物
13、在下列疾病中,除外哪项都是纤维素性炎症(B)
A细菌性痢疾
B小叶性肺炎
C大叶性肺炎
D白喉
E尿毒症性心包炎
14、关于炎症细胞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E)
A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
B慢性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C淋巴细胞并非总是慢性炎症的特征
D中性粒细胞游出后常引起局部单核细胞的渗出
E白细胞的渗出只见于急性炎症早期
15、浆液性炎可出现下列后果,除外(E)
A胸腔积液一-肺不张
B腹腔积液一压迫腹腔器官
C关节积液一-关节活动受限
D浆液性卡他一-液体排出
E浆液性渗出过多一-机化粘连
16、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性质是(D)
A浆液性炎
B黏液性炎
C化脓性炎
D慢性非特异性炎
E慢性特异性炎
17、急性炎症病灶中渗出的炎细胞主要是(D)
A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8、卡他性炎一般是指发生在(D)
A皮肤的渗出性炎症
B皮肤的变质性炎症
C黏膜的变质性炎症
D黏膜的渗出性炎症
E黏膜的增生性炎症
19、过敏性炎症主要出现哪种炎症细胞浸润(D)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巨噬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浆细胞
20、出血性炎症时,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
A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B静脉淤血
C组织缺血缺氧
D组织内胶体渗透压增高
E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21、炎症时最早出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C)
A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小静脉扩张,血流变慢
C细动脉短暂收缩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淤滞
E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
22、炎症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顺序为(E)
A血流减慢→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细动脉短暂收缩→白细胞附壁
B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细动脉短暂收缩→白细胞附壁→血流减慢
C细动脉短暂收缩→血流减慢→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白细胞附壁
D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白细胞附壁→血流减慢
E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减慢→白细胞附壁
23、下列哪项最符合脓肿的含义(D)
A可形成空腔的变质性炎
B常见于实质性脏器的化脓性炎症
C伴有明显组织坏死溶解的化脓性炎症
D有组织坏死,经溶解后形成脓腔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E愈合后常有瘢痕形成的化脓性炎症
24、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常引起(A)
A蜂窝织炎
B脓肿
C纤维素性炎
D伪膜性炎
E出血性炎
25、炎症时,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进入组织的现象称为(C)
A白细胞附壁
B白细胞黏着
C炎性细胞浸润
D阳性化学趋向性
E化学趋向性
B型题
A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的炎症
B以血浆渗出为主的炎症
C以局限性化脓为主的炎症
D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E以疏松组织内广泛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为主的炎症
31、急性炎症(D)
32、脓肿(C)
33、丹毒(E)
34、白喉(A)
35、烧、烫伤的水泡(B)
第五章肿瘤
一、名词解释:
1.肿瘤(neoplasm,tumor):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多数肿瘤表现为肿块。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都可。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的表面。只向表面生长—良性。向表面生长,同时向内生长—恶性。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瘤的生长方式。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无包膜、界不清、固定,难切净,易复发。
4.癌性溃疡:外生性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肿瘤中央血液供应相对不足,肿瘤细胞易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溃疡,称为癌性溃疡。
5.异型性(atypia):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6.间变性肿瘤: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几乎都是高度恶性肿瘤。
7.肿瘤的实质(parenchyma):指肿瘤细胞,决定着该肿瘤的命名、性质、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等。
8.肿瘤的间质(mesenchyma,stroma):指结缔组织、血管、免疫细胞。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加速肿瘤生长。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代表机体抗肿瘤反应。肌成纤维细胞:收缩、产生胶原和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9.肿瘤的生长分数(growthfraction):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复制阶段(S十G2期)的细胞比例。
10.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肿瘤细胞分裂繁殖为两个子代细胞所需的时间。
11.肿瘤的转移(metastasis):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继发瘤,原发部位的肿瘤称为原发肿瘤。
12.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管表面,瘤细胞脱落种植(也可人为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数转移瘤。
13.克鲁根勃格瘤(Krukenberg瘤):胃、肠道的粘液性腺癌种植性转移至卵巢。
14.医源性转移:由于手术操作等原因导致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种植性转移。
15.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可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
16.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附加基因突变形成不同的亚克隆,这些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17.恶病质(cachexia):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极度消瘦,严重贫血,无力和进行性全身衰竭状态。
18.异位内分泌肿瘤:能产生激素或激素样物质的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
19.异位内分泌综合症: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如,肺癌、胃癌、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能产生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如ACTH、PTH、ADH、HCG、GH、TSH等。患者常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
20.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e):由于肿瘤的产物(如异位激素)或异常免疫反应(如交叉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皮肤及肾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21.癌(carcinoma):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22.肉瘤(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