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动脉保眼治疗新纪元
2019-1-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视网膜母细胞瘤俗称“眼癌”,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眼内恶性肿瘤。它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可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严重地威胁着患儿的视力和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6·6全国爱眼日宣传活动的宗旨就是普及科学知识,让大众了解眼病,提高健康意识,出现异样医院,以免耽误治疗。“爱眼、护眼、远离眼盲”,还眼病患者一个清朗世界。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学影像部主任,介入血管瘤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专委会妇儿介入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分会儿童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北美放射学会会员,国际眼肿瘤协会会员,北美儿科放射协会会员,中国儿科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奠基人与开拓者。擅长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畸形、视网膜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疾病的微创介入综合治疗,达国际先进水平。年9医院首个介入治疗科,为一级临床科室,病床编制40张。年科室更名为介入血管瘤科。年1月完成国内首例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治疗,目前已完成近千例,为目前最大视网膜母细胞瘤动脉化疗病例组。年-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附属凯克医学中心、医院、医院、医院等访问交流学习。目前科室年介入手术量余台,年出院病人例,年门诊量2万余人次,为国内最大的儿童肿瘤、血管介入与血管瘤血管畸形综合诊治中心及培训基地,迄今已培训来自全国二十余省四十余名儿科介入医生。
张靖教授团队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已达国内领先水平。经眼动脉灌注化疗术和美国的治疗手段并没有太大区别。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例,美国新发病人数约为例,在临床方面国内的医生经验更加丰富。张靖主任团队发表的论文《经眼动脉灌注治疗兔视网膜母细胞瘤》经过评审专家一致通过,获得年度林贵-刘子江优秀介入论文奖二等奖,该课题是国内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治疗方面所做的首个基础研究。
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现状及病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0-,全球每年新增RB病例约-例,中国每年新发病例例,它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甚至危及生命。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约40%的病例属于遗传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60%的病例属于非遗传型,其发病系患者视网膜母细胞发生突变所致;少数遗传型病例有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征
“白瞳症”是最常见的症状,“白瞳症”又称“黑朦猫眼”,是肿瘤发展到眼底后极部,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物所致。位于后极部的肿瘤导致视力低下、也可发生失用性斜视、眼红眼痛、眼球突出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眼底及超声检查等一般即可明确诊断,CT或MRI辅助检查有助于确诊,并明确眼外侵及的情况。需与其他原因如Coats病所致的白瞳症相鉴别,此外,应该强调指出,眼部表现为炎症渗出、出血等症状的婴幼儿,易与相关眼病混淆,应注意鉴别。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
眼球摘除:目前仍是RB治疗最重要、最简单、最安全的治疗方法。
保眼治疗:全身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介入治疗),局部治疗(激光、冷冻、球注)。介入治疗直接将化疗药物灌注到眼动脉。它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显著地降低眼球摘除率而被认为迎来了RB治疗的新纪元,使RB保眼治疗成为主流与目标。
小博,一个来自新疆不满2岁的孩子,患有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近乎双目失明。医生告知可能要摘除双侧眼球,甚至有生命危险。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可他父母的心头却像是被压上一块重重的大石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打算卖掉房子也要治好孩子的眼睛,甚至动了去美国治疗的念头。后来几经周折,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又从北京来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张靖教授带领团队为小博做了详细检查,告知小博患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左眼为D期,右眼为E期,按照过往的经验左眼保眼率为80%左右,右眼保眼率为50%左右。以前这种病需要全身化疗,副作用大且保眼率低。从年开始,国内开始使用动脉化疗方法,保眼率大大提高。当小博父母得知孩子有机会能保住双眼,而且可能性很高,也不用去美国治疗了,压在夫妻二人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
女婴,31周早产,纠正胎龄后38周,体重1.78公斤,在新生儿眼科筛查中发现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她是张靖教授团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救治最小的患者。经过与眼科、新生儿科在内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决定进行经股动脉选择性眼动脉灌注化疗。在治疗后小孩生命体征平稳,1月后的眼底检查发现眼部肿瘤已经全部钙化,肿瘤细胞已经被完全杀死。眼动脉化疗技术还给了可怜的小天使一个清清楚楚的世界。
张靖教授坦言,国内外治疗效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早期诊断水平上,中国的患儿发现疾病的平均时间比国外晚,这是很大的遗憾。建议家长和医生都要提高对此少见病的警觉性,当家长或医生发现孩子眼睛里黄白色反光物(“猫眼”现象),应当高度怀疑此病,在新生儿筛查时进行眼底筛查,及时发现尽早治疗,避免延误诊断,改善预后。
晓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