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结果公布0426颌面
2021-7-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病史
女,60岁,因“发现左耳后肿物半年”入院。
影像学表现
CT
横断位平扫
横断位增强动脉期
横断位增强静脉期
编辑/校对:周佳莹/张世军
结果公布:腮腺基底细胞瘤
腮腺基底细胞瘤
一、概述
基底细胞瘤(basalcelladenoma,BCA)是年WHO定义的单型性腺瘤的一个特殊亚型,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涎腺上皮性肿瘤,大部分发生于腮腺,约占涎腺良性肿瘤的1%~7%,80%以上位于腮腺,其次好发于颌下腺。
最常见于60岁以上女性,老年女性发病较高率较高是一大特点,腮腺BCA具有良性肿瘤的生长特征,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无自觉症状,常常以无痛性肿块就诊。
肿瘤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
二、病理
组织学上是由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含有基底细胞层基底膜结构,缺乏多形性腺瘤所含的黏液和软骨基质成份。腮腺BCA含有丰富的线样内皮血管、小静脉,容易发生出血、坏死而引起囊变,囊变明显时,可呈“液-液平面”。
在WHO组织学分类中基底细胞瘤分为4型:实体型、管状型、梁状型、膜性型。
三、影像学表现
CT
好发于腮腺浅叶,常为单发,尤其腮腺前部包膜下多见。
具备一般良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呈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罕见,边缘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临近血管及神经受压推移改变(如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而无包绕或侵犯血管、神经征象,瘤周及颈部一般无异常肿大淋巴结。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病灶直径多在3cm以下。
CT平扫为等密度为主,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幅度与动脉期相仿。肿瘤易发生囊变,文献报道基底细胞瘤65%发生囊变。可能由于坏死或出血造成。
四、鉴别诊断
1、腮腺多形性腺瘤(混合瘤):
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以中年女性为多见,平均年龄40岁,较BCA发病年龄轻;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又称混合瘤。肿块常呈分叶状,直径一般>3cm;呈等低密度,肿瘤也可发生囊变,但周边多见;CT增强扫描早期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而表现为延期强化,而BCA早期就出现明显强化。
2、腺淋巴瘤(Warthin瘤):
腮腺腺淋巴瘤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10%,好发于老年吸烟者,50岁以上老年男性多见,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多中心生长是其特征性CT表现之一;肿瘤血供丰富,早期就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退,呈“快进快退”强化特点,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为其特征性CT表现。而BCA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腺淋巴瘤。
3、淋巴管瘤
多属于先天性,在胚胎时期形成,起源于胚胎原始的淋巴囊,系淋巴系统早期的发育异常性畸形。65%的淋巴管瘤出现于出生时,90%出现于3岁内,成人可因外伤等原因出现此病。是由于淋巴系统的发育异常,使得脏器的淋巴引流与正常淋巴系统缺乏联系,导致淋巴管的异常扩张所致。淋巴管瘤穿刺可抽取淡黄色透明液体,含有大量淋巴细胞;若有出血时,穿刺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CT扫描病变呈液性密度。常呈多房状、匍匐状生长,增强后壁及分隔可有轻度强化。
参考文献
[1]SeifertG,SobinLH.Thewoldhealthorganization’shistologicalclassificationofsalivaryglandtum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