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李治中愿每个孩子都有健康光明

2021-7-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在当一个孩子患有癌症,要面临的第一关就是确诊难。因为对儿童肿瘤缺乏系统性认知,根据相关调查,患有实体肿瘤的孩子平均要去5家医院才能得到确诊——因此,李治中最早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儿童肿瘤。而在现实中,关于患癌儿童,事情总是越做越多,因为做了一件,就会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件没有做。

01

在BBC的纪录片里,显微镜下的癌细胞是一颗一颗蝌蚪状的黑点,它们似乎从来感觉不到累,在细胞与细胞的空隙间飞速增殖、冲撞、攻城掠地,看着让人心惊。

癌细胞从不仁慈。每年,中国约有超过3万名儿童罹患癌症,这个数据说出来可能像个冷知识——医务社工李孟燃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她在大学做分享,问现场名同学,谁听过儿童会得癌症,举手的只有两位,剩下的人都觉得,“不可能吧”“孩子居然会得癌症,不是说这是老年人的事吗。”

李治中是一位癌症科普作家,他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了癌症生物学的博士,在研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的诺华制药待了8年,并且以“菠萝”为笔名进行各种癌症科普,成了“网红”。两年前,李治中决定从药厂辞职,回到中国,为这些患癌的孩子做些事情。

回国前,他被一个数据刺痛了——“中国儿童癌症的整体生存率远远低于欧美,差了20%以上。”

李治中做过一个简单的算术,相差这20%,就意味着每年有-个孩子失去了生命,为此,他回国之后成立了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第一个项目叫「向日葵儿童」,致力于用科学改变儿童肿瘤患儿及其家庭的命运。

李治中

当一个孩子患有癌症,要面临的第一关就是确诊难。因为对儿童肿瘤缺乏系统性认知,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患有实体肿瘤的孩子平均要去3家医院才能得到确诊。

一位名叫家豪的小朋友,发烧、骨头痛、身上还有淤青。医院看,医生说就是普通的发烧或者是生长痛,看了一个月,一直找不到问题。多亏一位检验科的护士提醒,“孩子的血红蛋白一次比一次低,医院查一下。”

家豪住院后,不同的医生说家豪得了不同的病,有说地中海贫血的,有说缺铁性贫血的,有说综合性贫血的,有说是白血病的,在医院住了一两个星期,做了很多检查,还是没有确定究竟是什么病。

李治中曾遇到一个孩子,发病的第一年,去了9次医院,被误诊了9次,当做9种不同的疾病治疗了一年。

确诊难,意味着孩子没有把最好的治疗时间留给最好的医生,“我们的孩子被耽误得太久”,这是李治中非常心痛的。

他曾遇到一位一岁多的小女孩,几个月大时眼睛出现斜视,县医院的检查结果是:“没什么问题,回去等着三个月以后再来复查。”在这三个月里,孩子眼睛里的肿瘤暴长,已经突出来了,医院医院、省医院,医院,等到了北京,孩子发烧了,得等孩子退烧才能用抗癌药,就这样又等了22天。

这个孩子现在还活着,但是她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双眼。因为肿瘤长得太快了,必须要摘除眼球,保住生命。

他还见过一个孩子,肚子里的肿瘤切出来好几斤,那个孩子体重才10斤。

关于儿童癌症,李治中做的第一件事,还是科普,“让大家知道有这么回事”。以及,每种儿童癌症特点是什么。这样很多小孩患病了,不会因为家长不了解、不重视而耽误。

第一步是线下,请一线的医生做科普讲座,出版书籍免费分给家长,让刚刚被诊断或者是正在治疗中的孩子家长得到最靠谱的信息。

更有效的是线上的科普。他和伙伴们一起做了全中国第一个儿童肿瘤的抗癌百科网站,这个网站包含了14大类儿童肿瘤,超过万字的内容,让家长在一个地方就能搜索到非常靠谱的知识。

除了文字,李治中还会录短视频。他不仅自己录,还邀请了很多的专家来录,放在各大平台上——这是一种更容易抵达更多患儿家长的路径,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他们可以很形象地接收到关于疾病的信息,有时效果反而比文字传播更好。

在短视频平台上做科普的李治中

02

当一个孩子被确诊为肿瘤患儿,这意味着,TA的闯关之路才刚刚开始。

儿童肿瘤并不是小一号的成人肿瘤。它的生物学特性和成人的很不一样,就拿脑胶质瘤来说,得了这个病,同样的药物可能成人吃了好转了,儿童吃了却没有效果。

目前,全国的儿童肿瘤专科医生数量非常有限,但每年新增的病例却有超过3万名——两个数字间巨大的缺口,也正是目前中国儿童肿瘤领域最大的痛点之一。

根据「向日葵儿童」的调研,他们发现,患癌儿童都往一线城市涌,因为当地没有治疗儿童癌症的专科医生。为什么没人治?因为没有专业的人和科室。以青海省为例,全省没有一位儿童肿瘤专业的医生。

在科普之外,这也是李治中想做的第二件事,尝试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支持儿童肿瘤专业的医生成长,找到那些有愿意进修的医生,出钱出力,让他们去进修,进修过后,还会帮他们建立规范化诊疗中心。

李治中在和孩子沟通

王兆医院儿科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医护进修项目的第一位进修医生。她个子不高,有一张圆圆的脸和一对酒窝,她今年47岁,做了22年儿科医生,在西宁,大家都叫她“王主任”。

10月,医院儿童肿瘤科(以下简称“山肿”)开始为期半年的学习,成天跟着小医生“不耻下问”,“王主任”也变成了“王姐”。

刚来到山肿不久,王兆建的感受是“很震撼”。她干了几十年儿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实体肿瘤患儿。

从前在学校上学时,内科的书上根本没有实体肿瘤这个章节。在西宁时,与儿童肿瘤有关的,她只接诊过白血病患儿。像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颅内的生殖细胞瘤、肺母细胞瘤,这些她都从来都没见过。这次在山肿,她全见到了——在这里,儿童肿瘤科正式床位77张。许多外地赶来的患儿,没有正式床位,好多孩子在走廊里等待。

学习的过程是辛苦而重复的。在山肿,王兆建医生跟着其他医生一起查房、看病人,刚来的时候,许多化疗药物她根本没接触过,化疗药代号都记不住。每天晚上结束工作,她都会重新学一遍,一遍一遍看病历、记笔记,在病历中发现的问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再问一下老师们。

这6个月的学习,王兆建不奢望自己可以立即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肿瘤专科医生,作为一名地方上的医生,她希望自己首先能学会判断——当一个孩子来就诊,发现了有些症状时,她可以判断出来是不是肿瘤,减少误诊的发生。

过去,如果一个孩子腹痛,她会判断,可能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这是儿科常见病。如果一个孩子肠套叠,治疗方法是空气灌肠,灌完肠以后通开就好了。可到了山肿,亲眼见到一些孩子后她才知道,原来有些小孩肚子疼,反复出现肠套叠,有可能是得了肠道淋巴瘤。

在山肿,王兆建还遇到一个孩子老是尿急尿频,上厕所困难。这个孩子就诊时只有1岁多,自己也不会表达,总是喊:“尿尿疼,尿尿疼”。当地的大夫的诊断结果是包皮过长,清洗清洗就好了,其他的检查就没去做。等孩子肚子越来越鼓,膀胱越来越大,才发现是横纹肌肉瘤,耽误不少时间。

通过这些案例,王兆建告诉自己,以后接诊时心里起码要打个问号,遇到一些情况,要不要做个B超看一下,她甚至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诊断:“我在儿科这个工作中,会不会有一些孩子漏诊啊?”

在山肿学习了不到两个月,王兆建医生已经送别了3位终末期的肿瘤患儿,她感觉很难过,从前在儿科,一年到头她都不会经历这么多孩子离世。她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学,之后回西宁去,“能救一个孩子是一个。”

前些天,她去病房里看一个5岁的小女孩,那是一个神经母细胞瘤的孩子,来的时候已经腹腔肺部转移了。化疗第一周,孩子凝血功能也不好,腹腔和胸腔在出血,可孩子特别坚强,王兆建鼓励她:“你真勇敢,阿姨觉得特别佩服你,你特别厉害,给你点个赞。”

离开病房时,孩子送给她一朵贴画,那是所有贴画里最大的一个,是一颗草莓,王兆建医生仔细地把这颗草莓夹在手机壳里。她想记住这一刻,那是她做儿科医生的初心:“一个孩子,谁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ushunmeirongyuan.com/lbglys/10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