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作用机制的ldquo
2021-3-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借助TCMSP、PubChemSearch、Genecards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在线工具得到丹参的活性成分治疗微循环障碍的作用靶标,利用Cytoscape3.3.0软件构建丹参活性成分-微循环障碍作用靶标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丹参中共筛选出治疗微循环障碍的65个相关活性成分,并发现微循环障碍相关的9个关键靶点。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可能与氧化还原、钙离子稳态等生物过程有关,能够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神经突触信号传导、催产素信号通路、醛固酮-调节钠重吸收等信号通路。结论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循环障碍(microcirculatorydisturbance)是微循环管道、血流及其功能发生紊乱的总称,几乎与人体各个系统疾病都存在着密切关系,包括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1]、糖尿病微循环障碍[2]、脑小血管病变[3]、慢性炎性类风湿性疾病[4]、突发性耳聋[5]和肠缺血[6]等。目前,现代医学对大血管、中血管甚至是小血管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微循环的研究只停留在解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层面,国际上尚未提出相关治疗策略。近年来,中医络病研究为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治疗和稳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对靶器官功能的恢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提高中药防治血管病变水平提供临床指导[7]。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8]。丹参成分复杂,主要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其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特别是酚酸类成分一般认为是其活血化瘀的主要物质基础[9]。前期研究发现[10-11],丹参在治疗微循环障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多停留在临床观察、整体动物指标或者以单一通路或靶点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缺乏宏观的认识和分析。网络药理学融合了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及计算机分析技术,能够多层次地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中药研究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12-13]。本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思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其分子机制,以期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材料与方法
1.1丹参活性成分的搜集和筛选
以“丹参”作为关键词,通过TCMSP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