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简史
2023-3-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手上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849745.html
《中国抗疫简史》一书由上师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剑光教授所著,全书分八章主要记叙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疫病与巫术、战争和帝王之间的纠葛;其二,四大代表性疫病:鼠疫、天花、麻风和霍乱;其三,防疫抗疫医学实践。
一、疫病与巫术、战争和帝王
巫术:对于疫病传染方式的不可捉摸和对疫情危害的恐惧,促使人们崇尚巫术,并形成了占卜、咒语、祭祀、祈祷等一套完善的活动体系。上古时期,巫术在防治疫疾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许多巫师也是传说中帝王的医学大臣,巫医一体,甚至产生了“尝便、割股”等令人咂舌的治疗方式。
战争:疫病往往是动乱和战争的产物,越是社会混乱时期,疫病发病率越高,为害时间越长,越是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的地区,疫病流行得次数越多,这与人口密集程度、卫生条件和自身免疫力有很大关系。行军和动乱的人群,往往相对居住集中、卫生条件差,加上精神紧张、缺吃少穿,非常利于疫病的流行。其中,比较明显的现象为北方人进入南方易受疟疾、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困扰,少数民族内迁易引发疫病。相应的,疫病的发生也成为影响战争和历史走向的的重要的因素。比如,王莽政权失败与南征巴蜀遭遇疾疫流行、赤壁大战魏军失败与曹操部队血吸虫疫病、诸葛亮南征与疟疾流行等。
帝王:疫病的流行,帝王大臣也不能幸免,麻风、疟疾、天花等流行病时时困扰帝王、大臣。唐朝时期,朝中大臣皆惧怕瘴疠不愿去南方任职,甚至有位30岁的大臣卢祖尚因为惧怕,拒绝去岭南任官,被李世民斩于朝中。清朝时,两位皇帝的生死、废立皆与天花紧密相连。清顺治帝因天花24岁英年早逝,为此是否得过天花成为择立新君的重要标准,其子康熙因得过天花而胜过福全被立为新君。
历史上也涌现出一批与疫病抗争的大臣。比如,唐中期宰相韩滉建温汤寺、刊刻药房治疗血吸虫病,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后对恙虫病的记录、蒙哥汗以酒曲驱逐疫情等。第一家医院由北宋苏轼开办,苏轼学问渊博、诗文俱佳、热心医事,其在贬谪杭州时,恰遇杭州大旱、饥疫并作,为减少疫情扩散,苏轼筹集资金,创办“安乐坊”作为专门病坊,收纳贫苦病人,前后三年救治病人数以千计。(语评:苏轼——创办安乐坊、遍求圣散子、撰写医药杂说《苏沈良方》,实干的父母官)
二、鼠疫、天花、麻风和霍乱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由鼠疫杆菌引起。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形成第一级原发性淋巴结炎,即腺鼠疫。如不及时治疗,病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组织,产生继发性肺炎,即继发性肺鼠疫,此时,病菌可借呼吸道飞沫传播,迅速造成鼠疫的大流行。腺鼠疫潜伏期为3到6天,病死率为50%-90%。肺鼠疫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病死率高达70%—%。因为病人病状有淋巴腺肿、咳血、吐血等病症,所以当时人们称其为“疙瘩瘟”“瓜囊瘤”“探头瘟”。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鼠疫有万历七年至十六年发生在山西、河北鼠疫,约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明末吴江县鼠疫,一人染病全家数十人全部不治身亡;乾隆云南赵州鼠疫;清末东三省的鼠疫等。对鼠疫的发展过程及危害程度,清朝师道南曾赋诗《鼠死行》描述:“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二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感悟:灾疫饥常常首尾相连,大灾后要防止大疫,大疫后要防止大饥。
天花历史又称“豌豆疮”“痘疮”,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皮肤成批循环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疱。此病传染性极强,易导致大流行,病情重,病死率高。清朝满汉两族人民交叉居住,逗症大面积流行。皇太极专门设置“避痘所”的“忌地”,对一些年龄较小的儿童和少年进行人为的隔离。顺治帝下旨“凡民间出痘的人,驱逐城外四十里”。康熙帝开始推行种痘术,先是在宫中推行,继而推行至边外49旗及喀尔喀诸部种痘,但仅限于王公大臣子弟,收效有限。
麻风病是麻风杆菌侵入表浅神经,致感觉麻木,面部呈师面相,鼻梁坍塌,皮肤溃疡、结节,胡须眉毛脱落,使人状貌丑陋不堪。霍乱病一般指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病症的疾病,一般是水源污染得病,常见症状是先泻后吐,最后导致失水、虚脱,肌肉痉挛,进而出现昏迷,死亡率很高。有记录最早的麻风病出现在《论语》中,孔子学生伯牛,时称“恶疾”,隋唐时称“大风”“厉”“癞”。古人治疗麻风的方法有吃肖梨、蚺蛇,药王孙思邈认为治疗麻风要“断盐、吃松脂,戒房事。”明代沈之问研究了7个家族15人进行分析,得出家庭内传染是最为常见形式的结论。真性霍乱欧洲人称Chorela,一般在热带国家发生,中国最早音译为“虎列拉”,我国从海路和陆路两个方向传进霍乱,海路为主,从广东、福建、台湾继而浙江、上海、江苏,向北一直传入京师。光绪年间,湖南洪灾,灾后没有有效的消毒措施,当地居民只能取用浑浊脏水,导致霍乱流行,数千人因疫而亡。其后,又有辰州、京津、东三省等地发生霍乱,每日死者达到30-60人。
三、防疫抗疫医学实践
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研究疫病的专家。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提付六气病原理论,认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活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将四时、五节、六气等气候变化和人体的变化结合起来作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表明了人与自然相关的原理。两汉时期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以六经八纲来诊疗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他创立了世界上较早的病因学说,认为病因有三条:一是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二为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三为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两晋时期葛洪提出“毒疠之气”能引起传染病流行,“毒”有“寒毒、温毒、恶毒、狂犬所咬毒、蛊毒、风毒、溪毒、社工水弩毒”等,并提出“毒有差别”,致病各异。隋炀帝时巢元方编辑《诸病源候论》,提出“乖戾之气”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岁时不和,温凉不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染易”,同时认为流行病的原因与人的身体状况大有关系,抵抗力差,疫病就会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刘完素的火热说、张元素的灵活辨证、张从正的攻邪法、李杲的内伤与温补、朱震亨的滋阴降火说、王好古的阴证论、吴有性的戾气说、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等。
疫病产生后,从中央到地方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措施进行救治。一是帝王自责,帝王通过主动承认错误以求官吏们和普通百姓的谅解,从而树立抗灾自救的信心。二是减轻经济负担,减轻农民负担。三是传播普及医学知识,编纂简易药方刻录于村坊要路。四是给药救治。五是开仓赈济、恢复生产。六是掩埋尸骨、收养遗孤。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程也是一部与疫情抗争的历程,我们在与病毒的斗争中不断升级打怪。现今,通过接种疫苗,我们已经成功预防了天花和麻风,通过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医疗体系的提升,我们防范了大面积鼠疫和霍乱。期待有朝一日,我们提起新冠病毒也像流感病毒一样轻松,期待早日解封、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