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PETCT病例大赛入围作品分享

2022-5-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zz/287817.html

本期病例由医院的

韩婷婷医生、全志永教授和康飞主任分享

18F-FDGPET/CT显像在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病史摘要

患者,男,28岁;

主诉: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肿大4年余;

现病史:年发现右侧腹股沟区一枚黄豆大小结节,无触痛、活动度差,未予诊治。年自觉右侧腹股沟包块增大明显,-6-9超声提示: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左侧3.1×0.9cm,右侧4.1×1.4cm)。-6-29外院淋巴结穿刺活检(右侧腹股沟)提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EB病毒感染可能,给予抗病毒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11-8因右侧腹股沟包块肿大较前加重伴右下肢疼痛,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门诊以淋巴结肿大待查收治住院;

既往史:10余年前曾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医院行脾脏切除。

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白介素-6(IL-6)14.53pg/ml,超敏C反应蛋白(hs-CPR)18.4mg/L,血沉(ESR)mm/hr;补体.70mg/dl,补体4<1.67mg/dl,免疫球蛋白G.0mg/dl,C-反应蛋白1.30mg/dl。EB病毒核酸检测(血浆)88.10,EB病毒核酸检测(PBMC)7.17E+3,结核分枝杆菌检测(-),风湿系列/狼疮抗凝物检测(-)。

骨髓穿刺(髂后):淋巴细胞轻度增多。

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SIEMENSBiographTruePoint40

PET检查:

经静脉注射18F-FDG9.1mCi,60min后进行图像采集;

扫描时间为1.5min/床位;

图像重建方法为UItraHD,4次迭代,8个子集;

矩阵为×,高斯滤波半高宽为5mm;

CT检查:

管电压为Kv

管电流为refmAs

螺距为0.8

图像及图注

患者,男,28岁,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肿大4年余。18F-FDGPET/CTMIP图像示:双侧颈部、双侧锁骨区、纵隔内、腹膜后、双侧肾门区、右侧腹股沟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并FDG代谢异常增高(a,红色箭头)。轴位图像示:双侧颈后三角区对称性FDG高代谢组织为棕色脂肪(b~d,绿色箭头);右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较大者约4.9×4.4cm,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值为9.1(e~g,红色箭头);双肾实质内多个结节状FDG代谢异常增高灶,SUVmax值为5.0(h~j,蓝色箭头)。

影像所见与诊断

双侧颈部肌间隙、双侧颈后三角区、胸段脊柱两旁葡萄糖代谢对称性增高,SUVmax值介于1.9-11.3,考虑为棕色脂肪组织生理性摄取。

双侧胸锁乳突肌前内侧、双侧锁骨区、双侧腋窝、纵隔内、双侧肺门、肝胃间隙、胰腺周围、双侧肾门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胸12-腰4椎体水平)、双侧髂血管走行区、右侧腹股沟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SUVmax值介于1.5-9.1;双肾实质内多个结节状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灶,SUVmax值介于3.4-5.0,同机CT相应部位密度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上述病变结合患者较长病程及各项检查资料,多考虑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Castleman病?),建议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再次活检。

病理检查

(右侧腹股沟)淋巴组织增生显著,局部滤泡萎缩,副皮质区增生显著,并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局部有Castleman病形态,T淋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建议临床除外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免疫组化结果:CD20(+),CD21(显示FDC网),CD3(+),Ki-67(生发中心高增值),CD30(个别+),ALK(5A4)(-),EBER原位杂交(散在+),CD38(+),CD(+),kappaLambda(无轻链限制性),IG4(-),Bcl-2(+),Bcl-6(-),CD10(-),CD15(-),Pax-5(+),MUM1(+),CD2(+),CD5(+),CD7(+),CD4(+),CD8(+,CD4>CD8),S(-)。分子病理结果显示:检测到TCR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未检测到免疫球蛋白(Ig)基因克隆性重排。

诊断结论

结合病理活检结果及18F-FDGPET/CT病变分布特点,符合Castleman病(多中心型),双肾累及不除外。

病例讨论

Castleman病(CD)也称血管滤泡或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组织病理学活检是确诊CD的金标准。在形态学上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种亚型;在临床上分为单中心Castleman病(UCD,~75%)和多中心Castleman病(MCD,~25%)(1)。前者多表现为孤立性病变伴或不伴全身症状,以透明血管型为主,手术切除预后良好(1,2)。相比之下,MCD通常表现为多灶性淋巴结病变,具有更强侵袭性的全身症状,绝大多数属于浆细胞型,预后较差(3,4)。根据病因,MCD又可分为HHV-8相关MCD、POEMS相关MCD和特发性MCD(iMCD)(5)。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对于CD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UCD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而MCD多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以及炎性指标的升高(6,7)。目前临床评估CD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以及18F-FDGPET/CT。透明血管型(UCD常见)病变多表现为局限性、单发软组织病变,中心常伴粗大钙化,血供丰富增强呈中高度均匀强化。相反,浆细胞型(MCD常见)病变多为弥漫性分布,由于血管成分较少多呈轻中度强化,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8)。此外,MCD伴随的肺部表现为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即边界不清的小叶中心结节,增厚的支气管血管束和肺间隔,薄壁囊性变以及磨玻璃样阴影(9)。在MRI成像中,CD通常表现为等或稍长T1和稍长T2信号,呈明显或轻中度强化,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增高,表观弥散系数(ADC)减低(10)。

由于MC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恶性淋巴瘤非常相似,因此两者鉴别存在很大困难。Li等人研究发现,区分CD和淋巴瘤的最佳CT衰减阈值为92.5HU,高于阈值者提示CD可能(8)。但尽管如此,CT和MRI在确定淋巴结病变受累范围,反应性增生和病理性淋巴结肿大方面依然存在局限性(11)。值得注意的是,全身18F-FDGPET/CT具备同时评估CD淋巴结结构与代谢信息的能力,在已发表的iMCD治疗指南中已被推荐作为单独CT扫描的替代方案(5,12)。最近Jiang等人研究报道(13),MCD淋巴结病变通常表现为相对对称的周边分布,FDG中度高代谢(平均SUVmax值5.61±3.12)且互不融合。MCD病变多分布于外周而不是内脏淋巴结区域,原因可能在于内脏(如肠系膜区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更多见于恶性肿瘤(霍奇金淋巴瘤)。此外,Hill等人研究报道,脾肿大可能与MCD随后向淋巴瘤进展有关,未来需要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14)。

综上所述,尽管案例全身症状不明显,但通过18F-FDGPET/CT完美呈现了全身淋巴结病变的结构与代谢信息,另外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诊断信心。本案例旨在强调CD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非特异,早期诊断需要多学科密切协作,其中PET/CT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确定CD亚型,还可以提供理想的病变进行活检,最大程度的避免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最佳诊治时间窗(15)。

结论

18F-FDGPET/CT一次扫描即可获得病变解剖结构与功能代谢的双重评估,在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成像优势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WuD,LimMS,JaffeES.PathologyofCastlemanDisease.HematolOncolClinNorthAm.;32:37-52.

2.MunshiN,MehraM,vandeVeldeH,DesaiA,PotluriR,VermeulenJ.UseofaclaimsdatabasetocharacterizeandestimatetheincidencerateforCastlemandisease.LeukLymphoma.;56:-.

3.DispenzieriA,FajgenbaumDC.OverviewofCastlemandisease.Blood.;:3-.

4.CasperC,ChaturvediS,MunshiN,etal.AnalysisofInflammatoryandAnemia-RelatedBiomarkersin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ofSiltuximab(Anti-IL6MonoclonalAntibody)inPatientsWithMulticentricCastlemanDisease.ClinCancerRes.;21:-.

5.FajgenbaumDC,UldrickTS,BaggA,etal.International,evidence-basedconsensusdiagnosticcriteriaforHHV-8-negative/idiopathicmulticentricCastlemandisease.Blood.;:-.

6.DossierA,MeigninV,FieschiC,BoutboulD,OksenhendlerE,GalicierL.Humanherpesvirus8-relatedCastlemandiseaseintheabsenceofHIVinfection.ClinInfectDis.;56:-.

7.YoshizakiK,MurayamaS,ItoH,KogaT.TheRoleofInterleukin-6inCastlemanDisease.HematolOncolClinNorthAm.;32:23-36.

8.LiJ,WangJ,YangZ,WangH,CheJ,XuW.Castlemandiseaseversuslymphomainnecklymphnodes:a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ushunmeirongyuan.com/lbglzl/12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