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睛到了晚上会发光,不是恐怖片,视
2019-3-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
我们知道,视网膜在眼睛中的作用,就像是照相机里的感光底片,是专门负责感光成像的,只要视网膜出现轻微异常,我们的视力就会受到影响,更别说有肿瘤长在上面了。
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一种发生于视网膜的肿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不仅严重损伤视力,还对生命产生了威胁。据报道,视网膜母细胞瘤占所有儿童致盲原因的5%,89%的患儿发病年龄小于3岁,我国每年新发现约例。
医院眼科沈婷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种疾病在早期是比较隐匿的,不易被察觉。“刚开始的时候,肿瘤是在眼内生长的,从外观来看,一般是看不出异常的,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自己还不太能表达,尤其是1岁以下的基本还不会说话,所以就算有视力障碍,也不容易被家长发现。”这个阶段,一般称作眼内生长期,然后逐渐发展为眼压增高期、眼外扩展期,直至全身转移期。
在这个进展过程中,肿瘤不断生长增殖,当进入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会出现黄色或是白色的反光,就像是夜晚发出荧光的猫眼一样。
“一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我们会说这个人精神状态好,可如果孩子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在夜晚能发光,可不是好事,这时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问题。”沈婷介绍,这种瞳孔区出现的白色或黄光反射,临床上还称为黑蒙性猫眼,这是典型的白瞳症的表现,可单眼出现,也可双眼同时出现。
肿瘤继续生长,使眼内压力增高,往往会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此时可表现为眼球增大、眼球突出、怕光、流泪、易啼哭等。同时,增大的肿瘤还可导致眼球后节缺血,引起虹膜新生血管,从而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眼球会快速膨大,外观如牛眼。若是没得到及时控制,继续进展,肿瘤向眼外蔓延,进入眶内,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甚至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到了晚期,肿瘤还可经视神经、淋巴管、向颅内转移、血液循环向全身转移,最终导致死亡。
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预后并不算差。据报道,美国RB患者的生存率在95%以上,我国则相对低一些,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患儿被诊断时多已进入晚期。沈婷介绍,在临床治疗上,简单来说,有“保人”和“保眼”两种方案。“根据眼部及全身受肿瘤侵犯的情况来制订治疗方案,当然,挽救生命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保留眼球及部分视力。”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摘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局部治疗(包括光凝治疗、冷冻治疗、加热治疗、浅层巩膜贴敷放射治疗)等,实际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综合治疗。
02引起白瞳症的也可能是先天性白内障
沈婷介绍,除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外,幼儿期引起白瞳症的眼部疾病还有先天性白内障、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其中先天性白内障是比较常见,又容易混淆的一种眼病。如果症状较轻,对视力没有太大的影响,可以暂时不治疗,定期随访,但如果已经明显影响视力了,一般建议手术治疗。
“幼儿患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与成人的手术还是有所区别的。”沈婷表示,成年人只要直接植入人工晶体来替换老旧的白内障晶体,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幼儿的眼球还小,还处于生长期,而且术后炎症反应较重,如果过早植入人工晶体,不仅风险高,效果也没那么理想。
所以,目前来讲,基本都是先做手术取出晶状体,到了2周岁后再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中间这段时间,则需要通过佩戴眼镜等方式进行屈光矫正。“白内障晶体拿掉后,处于高度远视的状态,如果不矫正,小孩子在没有清晰图形刺激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弱视,所以要戴眼镜促进发育。”
03幼儿眼病要早诊早治
学龄儿童一般可以自主表达视物模糊的主观感受,但很多小孩在学龄前出现眼部疾病,当时还不会表达,等到上学了看不清黑板,家长才开始重视。
“现在的新生儿眼病筛查,主要针对早产儿(如果有吸氧史,则为高危因素),且一般筛查到矫正胎龄,眼底发育正常了,也不再继续筛查了。其实,幼儿的眼部健康必须从出生就开始重视,且要一直
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是一种在出生时即出现的先天眼部异常,系原始玻璃体未退化,并在晶状体后方增殖的结果。眼球多小于正常,90%为单眼发病,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部分或全部白瞳症,浅前房,晶状体后可见白色膜状组织,有时膜组织内含有血管。此症的并发症还有眼内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混浊等。高眼压可使婴幼儿眼球的角巩膜缘膨胀扩大,最终可形成“牛眼”。主要采取手术方式治疗,预后较好。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疾病。眼底改变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酷似,但本病发生于足月顺产新生儿。视力损害因视网膜与玻璃体病变轻重而有所不同。当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致失明。病变发展常限于幼年时期,至18岁后如无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则很少再有视力下降。
□本报记者孔青青
生活与健康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