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临床诊断基础重点笔记

2021-7-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超声回声的一般规律

1、有些均质的固体如透明软骨、小儿肾椎体,可以出现无回声或接近无回声;典型的淋巴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接近于无回声,有时酷似囊肿;

2、非均质性液体及软骨等均质性组织如果纤维化、钙化,则由无回声变成有回声;

3、人体不同组织回声强度顺序:肺、骨骼>肾中央区(肾窦)>胰腺、胎盘>肝、脾实质>肾皮质>肾髓质(肾锥)>血液>胆汁和尿液;

4、脂肪组织的特殊性:由于其中胶原纤维含量和血管成分的多少的不同,回声不同。

5、皮下脂肪组织――典型的低回声回声;

6、肾中央区――呈高水平回声或强回声;

7、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脂肪组织――高回声;

8、大网膜中的脂肪组织(含血管、纤维成分)――高回声;

不同组织声衰减程度的一般规律

1、组织内含水分愈多,声衰减愈低;

2、液体中含蛋白成分愈多,声衰减愈高;

3、组织中含胶原蛋白和钙质愈多,声衰减愈高;

超声伪像(伪差)

超声显示中的断层图像与其相应解剖断面图像之间存在的差异。

产生原因――反射、折射:混响、多次内部混响、镜面反射、回声失落、折射声影、棱镜现象;

衰减:衰减声影、后方回声增强;断层厚度(扫描厚度)伪像:部分容积效应伪像;旁瓣效应;

声速伪像:实际组织声速与仪器设定的平均速度(m/s)差别所造成伪像和测量误差;

仪器设备:仪器和探头的质量;

操作者技术因素:增益、DCG、聚焦调节不当、测量不规范;

分类

混响:产生的条件超声垂直照射到平整的界面;

识别混响的方法:适当侧动探头,使超声勿垂直于胸壁或腹壁;加压探测,可见多次反射的间距缩小;

内部混响:超声在器官组织的异物内来回反射直至衰减,产生特征性的彗星尾

征,此现象称内部混响;

振铃效应:超声束在若干微气泡包裹的极少量液体中强烈地来回反射,产生很长的条状图像干扰。振铃效应在胃肠道内(含微气泡和粘液)相当多见。

切片(断层)厚度伪像:超声束形状特殊而且波束较宽,即超声断层扫描时断层较厚引起。

旁瓣伪像:由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造成。如在结石、肠气等强回声两侧出现“披纱征”或“狗耳征”图形,在低档超声仪器和探头比较常见。

声影:边界清晰的声影,对识别瘢痕、结石、钙化灶和骨骼时有帮助;边界模糊的声影,常是气体反射或彗星尾征的伴随现象。

后方回声增强:由于距离增益补偿(DCG)对于超声进入很少的液体,仍在起作用的缘故。

侧边声影和“回声失落”:超声在通过囊肿边缘或肾上、下极侧边时,可以由于折射而产生边缘声影或侧边“回声失落”(全反射)。改变扫查角度有助于识别这种伪像。侧边声影也见于细小血管和主胰管的横断面,呈小等号征“=”而非小圆形。

镜面伪像:声像图上的虚像总是位于实像深方(经过多途径反射形成)。声束斜射到声阻抗很大的界面时全反射会发生镜面伪像。

棱镜伪像:仅在腹部靠近正中线横断面扫查时(腹直肌横断)才出现;例如早孕子宫在下腹部横断扫查时,宫内的单胎囊可能出现重复胎囊伪像;探头方向改为矢状断面扫查,上述“双妊囊”伪像消失。

声束失真:对声束过低的组织(如大的脂肪瘤)就会测值过大;对于声束很高的组织(如胎儿股骨长),会引起测值过小的误差。

彩色多普勒超声伪像

多普勒超声(频移)衰减伪像:彩色信号分布不均匀,即“浅表血供多,深方血供少或无血供”;深部器官血流如肾实质、股静脉较难显示。

镜面反射伪像:在在强反射界面深方出现对称性彩色信号;

闪烁伪像:心搏、呼吸、大血管搏动;

组织震颤(高速血流、被检者发音)

快闪伪像:见于尿路结石等(位于结石声影中)。

彩色混叠:PRF过低、测速血流时采用过高频率探头或较高多普勒频率;

注意

在使用微泡声学造影时,多普勒彩色信号或频谱幅度增加,切勿将它误认为实际血流速度的增加。

对于深部组织内的血流多普勒频移,宜选择较低的多普勒频率。

适当调节聚焦区、取样框和取样容积的大小,正确调节彩色速度标尺(PRF),适当调节多普勒增益的灵敏度,血流方向和校正角度。来源:超声入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ushunmeirongyuan.com/lbglys/10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