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CCAN领航峰会暨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2021-5-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是淋巴系统的一系列疾病,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诊断方法的标准化,综合血液病理和临床是精准诊断、鉴别诊断的前提,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基于此,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百济神州承办的首届CCAN领航峰会-中国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高峰论坛于年3月21日上午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天津举行。会议由南京医院李建勇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医院邱录贵教授担任主席,邀请到很多国内淋巴肿瘤临床专家,并邀请诸多“大咖”一起“论道”,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大会由南京医院李建勇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医院邱录贵教授开场致辞。邱录贵教授对各位现场及线上的与会者表示欢迎,肯定了大家参加此次论坛的积极性,并对百济神州搭建平台表示感谢;马军教授指出,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精确诊断、鉴别诊断,仍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难点、重点;李建勇教授认为,BTK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在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未来临床研究中值得期待。此次大会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领发展、探索前行”,第二部分为“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第三部分为“抽丝剥茧、洞察罕见”,压轴的“淋巴瘤标准数据集(版)发布会”将会议推向了高潮。引领发展、探索前行
第一篇章由浙江大医院金洁教授、医院王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周剑峰教授主持。
南京医院的范磊教授带来了《套细胞淋巴瘤(MCL)诊断与治疗》的专题讲座。
范教授指出,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是一组累及外周血和骨髓的成熟B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通过系统的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结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可对多数慢性B细胞增殖性疾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目前,MCL分三大类:经典型、惰性和原位套细胞肿瘤,其预后因素也在逐渐更新。在治疗方面,虽然有临床研究表明双靶向联合早期干预惰性MCL,患者反应性良好、患者可达到深度缓解,但长期来看,MRD阴性的患者有转阳的风险。目前临床上仍推荐无治疗指征的患者选择观察等待。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患者,高强度一线化疗能够显著延长OS,但却是一把双刃剑,骨髓抑制、继发肿瘤等副作用不容忽视。对于诱导治疗后的巩固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出现、大剂量阿糖胞苷时代,削弱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地位,而强化疗后CMR和MRD指标的监控,也进一步削弱了ASCT的地位。随后,范教授分享了两例维持治疗的临床研究:①MCLIII期随机研究,移植后来那度胺维持,中位随访51月,显著延长PFS。②Triangle研究,BTK抑制剂的纳入,结果值得期待。复发/难治性MCL仍是临床的巨大挑战。短期来讲,R2方案是不错的方案;伊布替尼在ORR及PFS上显著获益;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MCL,ORR72%,CR67%,中位PFS22.1个月,将MCL的疗效带上新高度;药物联合也有成效,维奈克拉+BTK抑制剂,中位PFS29个月,中位OS32个月;新药治疗失败后、传统化疗仍然可以选择,ORR83%,CR60%。最后,范教授分享了两个最新的研究进展。①EBMT,ZUMA-2(KTE-X19)治疗R/RMCL,ORR93%,CR67%,预期15月PFS59.2%,OS76%。②BJH报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生存与TP53异常无关,2年PFS、OS分别为61%、78%。第二场报告是由中国医院易树华教授带来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诊断与治疗》。
易教授指出,SMZL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MZL约占B细胞淋巴瘤的10%,而SMZL约占MZL的20%(占B细胞淋巴瘤的约2%);SMZL好发于老年人,大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转化。SMZL的诊断以脾脏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由于其与其它B-CLPD相似而容易误诊和漏诊,故需要注意鉴别诊断;免疫表型是目前诊断大多数B-CLPD的重要一环。特别强调,SMZL要警惕HCV的感染。SMZL患者5年OS率67.9%,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完善,SMZL的预后因素逐渐被挖掘,国际脾边缘区淋巴瘤协作组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LDH和脾门外淋巴结肿大列为SMZL的独立预后因素,而NOTCH2和TP53基因突变是影响SMZ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方面,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可等待观察。对于合并HCV感染的SMZL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ORR可达65%。前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脾切除术是SMZL的主要治疗方案,中位PFS达8.25年,5年OS为84%。利妥昔单抗的应用,进一步增加SMZL的缓解,成为SMZL治疗的基础。NCCN指南推荐MZL一线治疗以免疫化疗为主;BTK抑制剂为代表的各类新型靶向药,推荐用于MZL二线治疗。BTK抑制剂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MZL疗效确切,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ZL,以SMZL的缓解率和PFS最高。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MZL患者中显示了深度且持续的缓解,ORR达74%;在SMZL中显示与整体MZL患者一致的卓越疗效,ORR达75%。而其它方案如局部放疗及ASCT、CAR-T等治疗也在积极尝试,结果值得期待。“大咖论道”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院白鸥教授:
1.新药治疗时代,初治MCL高危患者,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
范教授:身体条件允许,可考虑利妥昔单抗+大剂量阿糖胞苷、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药治疗效果可能较传统化疗的效果更佳,但仍缺乏足够的对照研究;极高危MCL患者,目前临床尚缺乏经验。
2.乙肝病毒感染与SMZL的关系?
易教授:对于HCV感染的SMZL患者,推荐抗病毒感染治疗为一线治疗;而HBV感染的患者,不能单纯抗病毒治疗,推荐联合化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HBV的激活问题。
医院彭宏凌教授:
1.MCL中IgH-V突变的意义?
范教授:IgH-V5突变在MCL中更常见,符合MCL高侵袭性的特点。BTK抑制剂有可能对IgH-V5突变的效果更佳,Triangle研究的结果值得期待。
2.SMZL,脾切除后病理不能充分支持诊断,该怎么处理?
易教授:首先要请专科大夫进行病理的复验;其次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总体来讲,要以高级别的类型为治疗首选。
医院苏丽萍教授:
1.MCL维持治疗的选择?
范教授:BTK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的维持治疗,使低危患者的获益颇多;而BTK抑制剂、利妥昔单抗单药的维持治疗效果的比较,目前尚未定论。
2.SMZL维持治疗的选择?
易教授:每2~3个月,利妥昔单抗的维持治疗,对延长患者PFS。
医院周可树教授:
MCL取得了新药、新的治疗方案的突破,临床上目前主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患者精准分层、进而精准治疗;另外PTE-CT的评估、自体干细胞移植也不容忽视。
SMZL目前面临的问题仍然是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诊断需要病理、流式、分子生物学等的综合,并做好鉴别诊断;患者过度的治疗、欠规范的治疗,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第二篇章由重庆医院刘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糜坚青教授、医院朱尊民教授主持。
第二部分的第一个讲者为医院徐兵教授,他进行了《滤泡淋巴瘤(FL)诊治进展》的汇报。初诊局限期滤泡淋巴瘤,以受累野放疗联合CD20单抗为主;版NCCN指南新增,对腹腔内或肠系膜大包块不适合放疗的局限期患者,可使用免疫放疗±放疗。影响FL患者OS主要因素为年龄。BR,R-CHOP/CVP以及R2方案为一线推荐,序贯维持,而一线治疗的“再优化”,并不能使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一步显著获益;巩固性移植以及延长维持治疗时间并不使患者获益。对于FL的靶向治疗:新药不断,值得期待。复发/难治性FL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靶向治疗。CAR-T治疗在复发/难治性FL患者中显示出高缓解率且安全性可控,即使在CAR-T治疗后复发人群,再次CAR-T治疗仍可使患者获益。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中国医院的易树华教授,他进行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进展》的汇报。易教授首先指出,LPL/WM是罕见病,预计大陆年新发病病例例/年。他认为,目前WM的关键问题:诊断标准的“同质性”问题、治疗模式的顺序化问题。对于LPL/WM诊断流程,他也带来了他们团队的经验。在治疗方面,易教授首先强调,不是所有的WM患者都需要治疗。治疗推荐:首选参加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优选治疗方案,包括BR、BTK抑制剂、RCD、VRd等方案。易教授重点介绍了泽布替尼用于WM的三年随访数据结果,患者整体ORR达95.9%,MRR达82.2%;尤其是MYD88野生型患者也可从泽布替尼中获益;VGPR/CR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深度加深。而在另一项泽布替尼治疗WM的ASPEN研究中,与伊布替尼的“头对头”研究表明,泽布替尼获得了更高的VGPR率;另外,泽布替尼对MYD88野生型患者的VGPR率,高达26.9%,显示出泽布替尼的优势。“大咖论道”
医院杜新教授:
对于无法分辨的LPL、WM患者,是否可行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易教授: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LPL,总体缓解率并不理想,甚至导致患者单克隆IgM的升高。若实在无法辨别,推荐常规化疗。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黄亮教授:
结外病变对边缘区淋巴瘤诊断的意义?易教授:首先我们需要结外病变的病理,以形态学诊断为主,分子生物学的诊断仍不成熟。医院李菲教授:
对于不同的FL患者,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徐教授:初治FL患者,不同部位淋巴结、病理不同,提示患者淋巴瘤存在“转化”,推荐对SUV最高的淋巴结行病理诊断。维持治疗上,指南只推荐CD20单抗药物。医院杨申淼教授:
1.高级别FL,尤其是3A的治疗强度的选择?难治/复发性FL,治疗方案如何优选?徐教授:3A级别的FL治疗尚存在争议,若无治疗指征,仍然可以“watchandwait”;若有治疗指征,可考虑BR方案、R-CHOP方案,建议个体化选择。FL的新药不断涌现,惰性FL可相对保守,而侵袭性FL,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值得选择。2.泽布替尼对MYD88野生型的意义?易教授:MYD88野生型患者可从泽布替尼中获益,VGPR/CR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缓解率进一步提高,其中具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泽布替尼更高的BTK占有率相关。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赵东陆教授:
高危WM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易教授:不推荐首选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浆置换值得推荐,蛋白酶体抑制剂对控制患者症状是不错的选择,其次可以考虑CD20单抗。抽丝剥茧,洞察罕见
该部分由医院冯茹教授、医院刘丽宏教授、福建医院王少元教授主持。
第三部分的汇报由中国医院邱录贵教授所作,为《T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TLPD)的诊断与治疗》。邱教授指出,尽管T-PLL的骨髓组织病理学缺乏特异性,但其外周血涂片形态的诊断价值。T-PLL的治疗,目前尚无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案。缓解后,年龄适合、有条件的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另外,T-CLL存在与否仍存在争议,邱认为,T-CLL应作为独立的分型,而非T-PLL变异型。最后,邱教授重点介绍了CTLPD中最常见类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分为三类: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慢性NK细胞增多症(CLPD-NK)、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医院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基于免疫调节的TPM方案(沙利度胺联合泼尼松和甲氨蝶呤)在治疗初治的LGLL,获得较高的CR和ORR,比既往免疫抑制治疗效果更佳,TPM方案在伴或不伴PRCA的患者中有同等的疗效,但CLPD-NK亚型的CR率更低。“大咖论道”
医院黄海雯教授:
如何更好地鉴别T-PLL患者的类型?邱教授:T-PLL患者的异质性很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更要依靠病理、寻求多学科讨论,避免“一概而论”。南京医院徐卫教授:
T-LGL患者的治疗选择是否有倾向?邱教授:我们的META分析显示,环孢素治疗、环磷酰胺治疗,并无显著性差异。中国医院杨威教授:
T-LGL的疗效时间窗的判断?邱教授:药物治疗T-LGL的评判需要3~4个月时间,不推荐过早更换方案。医院钟立业教授: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TPM治疗,维持时间?邱教授:氨甲喋呤维持1年,沙利度胺维持2年,患者基本都要面对停药后复发的风险,其中,MRD并不能作为疗效的判断指标。淋巴瘤标准数据集(版)发布
李建勇教授:
为促进国内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长期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也期望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完善大数据、造福更多的患者。邱录贵教授:
淋巴瘤数据集纳入了诸多因素,经过临床的不断验证,为临床治疗的工作提供参考,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有助于血液病的规范化治疗、推动我国血液病学的发展。最后,大会主席李建勇教授总结,此次会议对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规范化治疗提供了借鉴意义,但临床上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各位临床医生进一步探讨。最后感谢各位现场、线上与会者的积极参与,祝贺此次大会圆满成功!期待下一届CCAN领航峰会-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高峰论坛。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