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小儿血液科和普内科开展的中药贴敷
2021-8-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皮炎医院那里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52392.html01
适用于内服药不宜或者困难的宝宝,也可联合内服药治疗
小儿脏腑娇嫩,器官发育未完善,尤其胃肠道容积小,稍有饮食不洁或饥饱失常,就易发生积食、腹泻等胃肠病症;同时,小儿皮肤腠理疏松,体温调节功能弱,遇寒温不适,或外感风寒、风热易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又因小儿情志发育未善,难于配合治疗,打针喂药是令医护及家长十分头疼的事,故选用安全、无痛、操作简便的中药贴敷外治法,会减少患儿恐惧心理,且疗效确切,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得到患儿及家长的认可。02中药贴敷治疗的机制?
中药贴敷外治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主要通过用中药外敷或外涂穴位、病灶如肿痛处,使药物由表及里吸收,以调节阴阳、脏腑、气血平衡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可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如发热、咳喘、鼻炎、淋巴结炎、腮腺炎、腹泻、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现代研究证实,中药贴敷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抗病能力,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还可提高皮质醇,对肺部相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故而对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效果显著。03中药贴敷方剂的配置原则
中药贴敷的药物调配当遵循“热者易效,凉者次之,热性急而凉性缓也;攻者易效,补者次之,攻力猛而补力宽也”的原则。治疗不同病证,药物选取并非一成不变的,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方能选对合适的药物及穴位,否则用之失宜,可能适得其反。如《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记载婴儿出现腹中蕴热、睡卧不安、哭闹不宁、腹胀、脐疝等症状时,最忌用寒凉药在肚脐外敷,可致毒热凝聚而加重病情。(原文:婴儿蕴热在腹中,伸引频频卧不宁,努胀其气冲脐本,虚大光浮脐突成…,最忌寒凉敷脐上,冰凝毒热反成凶。)基于儿童皮肤娇嫩,对药物不良反应敏感等特点,我们在药物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尽量选取药性和缓、无毒副作用、对皮肤刺激小、易吸收的中药成份。在此基础上,还需遵循外用药的使用原则:1.选具有通经走络之效,可引药气入内、达患处、追病源、拔病外出之品;2.选用气味俱厚之药以速得药力;3.选用药物及其治疗范围皆有明确出处的生品,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比如04如何正确实施中药贴敷?
完成辨证选药和药物调配后,辨证选穴、准确定位腧穴、恰当的敷药时间是直接决定疗效好坏的另一重要因素,医生需要通过四诊合参结合宝宝的体质、不同病症辨证选取穴位或贴敷处,并按照拇指同身寸定位法及体表解剖定位法选定正确位置进行贴敷。比如下表所示:05目前开展的中药贴敷有哪些种类?
现有配制清热贴、咽痛贴、肺炎贴、止咳平喘贴、鼻炎贴、消肿止痛贴、淋巴结炎贴、腹痛贴、便秘贴、胃肠炎贴、止呕止泻贴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如果您的宝宝有外感发热、咽痛、口舌生疮、咳嗽、哮喘、鼻炎、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痛、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便秘、纳差、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可以选用中药贴敷外治法。06有哪些注意事项?
中药贴敷外治和内治一样,也有饮食方面的禁忌:1.贴敷期间不宜给宝宝吃海鲜、烧鸡、烧鸭、烧鹅、花生、牛肉、芋头等“发”物;2.贴药治疗期间不宜受风,尤其贴药后腠理开泄汗出,邪气随之外泄,此时受风会致邪气内闭,故建议不宜待在空调房中或吹风扇,一般在去除药物后2-3小时内不要游泳或洗冷水澡;3.注意时间限制,不同的疾病贴药时间不同,不是贴药时间越长越好,若局部贴药处产生灼热疼痛不能耐受而哭闹不宁时应及时去除。07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宝宝有外感发热、咽痛、口舌生疮、咳嗽、哮喘、鼻炎、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痛、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便秘、纳差、呕吐、腹泻等不适或素体虚弱不宜服药,需要配合中药外敷,请联系我们:1.地点:儿科中心5楼,小儿血液科和普内科。2.医院小儿血液科和普内科-,。3.1名患儿仅允许1名家长陪同,并配合分诊护士进行登记。程明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导师为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劳绍贤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大弟子)。曾在美国哈佛医院从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工作。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肺炎、哮喘、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书写
程明博士
校对
曲姗姗
审阅
孙晓敏、杨丽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