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椎板入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例解析
2021-10-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瘕风能晒太阳吗 http://m.39.net/news/a_9386211.html
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作者:南京医院神经外科(王斌、杨天明);南京大医院神经外科(许天助、那世杰、刘涛)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SDAVF)约占脊柱脊髓血管畸形28.4%,误诊率和病残率较高。既往多采用全椎板切除显露病变,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不利于病人早期康复。年4月-年6月南京大医院神经外科治疗15例SDAVF,本研究总结SDAVF的临床特征和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男13例,女2例;年龄40~74岁,平均(50.2±7.3)岁;病程4~24个月,平均(10.3±5.4)个月。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横贯性损害。①下肢感觉障碍: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病人均诉有下肢麻木,查体见下肢痛温觉和本体觉减退,感觉障碍平面与瘘口位置不符。②下肢运动障碍: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跛行8例,需扶拐行走5例,坐轮椅2例。③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困难11例,排便困难8例。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2~12个月。4例曾行腰椎穿刺检查,初诊脊髓炎,予激素治疗,病情反而加重。
1.2影像学资料
病人均行全脊髓MRI、脊髓血管造影和胸腰段脊柱CT重建。MRI可见脊髓表面串珠样血管流空信号,以胸腰段背侧为主;T2加权像见髓内高信号影,脊髓增粗,提示脊髓水肿。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全部脊髓动脉,包括双侧椎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肋间动脉、腰动脉、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影像特征为:根动脉硬脊膜支在神经根袖套穿出硬脊膜处形成瘘口,血管在瘘口处由细突然变粗。瘘口位于胸段9例,腰段6例,均为单一瘘口。瘘口后的引流静脉沿脊髓表面走行,汇入迂曲扩张的脊髓前、后静脉。
1.3手术治疗
9例SDAVF病人在复合手术室完成(复合手术组),6例在常规手术室完成(常规手术组)。复合手术组在全身麻醉后,先取仰卧位,股动脉穿刺置入长动脉鞘,透视下将动脉鞘远端置于髂动脉并妥善固定,再改为俯卧位,超选供应瘘口的脊髓根动脉,造影确认后以金属标记物置于病人背部皮肤定位瘘口位置。常规手术组术前X-线定位瘘口对应的棘突并以美蓝标记,肥胖病人在摆好体位后再次行术中透视定位。病人均取背部正中切口半椎板入路,保留棘上韧带和棘突,仅分离患侧棘旁肌,显露患侧椎板,切除相邻椎板各1/2。
如暴露空间较狭小,可磨除部分棘突根部增加暴露空间。根据定位切开硬脊膜后,可见从硬脊膜走向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复合手术组通过术中造影确认后电凝、夹闭瘘口,再次造影确认瘘口已闭塞。常规手术组采用ICG荧光造影确认瘘口位置,夹闭瘘口后再次ICG荧光造影证实畸形血管不再显影,并可见迂曲扩张的静脉由充盈变为萎陷。严密缝合硬脊膜,确切止血后,硬脊膜外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4术后处理
①常规口服抗凝药3个月。②术后拔除引流管后即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包括下肢肌力锻练和括约肌功能训练等。
1.5随访
术后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复查脊髓MRI、脊髓血管造影和胸腰段脊柱CT重建,记录病人下肢运动、感觉以及括约肌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2.结果
复合手术组9例病人术中均造影确认SDAVF瘘口及异常引流静脉消失。1例造影过程中,瘘口及引流静脉不显影,考虑造影管反复操作致血管痉挛,予罂粟碱缓慢推注后瘘口重新开放,继续完成手术。常规手术组术中均采用ICG荧光造影确认瘘口及异常引流静脉不显影。1例病人术后5d出现切口脑脊液漏,立即予加强缝合后治愈。出院时(术后12d左右)15例病人感觉障碍平面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2例病人下肢肌力增加1级以上,3例病人下肢肌力无明显改善。病人排尿、排便困难均有好转。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14例行脊髓MRI复查,示脊髓周边血管流空影消失。10例行脊髓血管造影复查,均显示瘘口消失。13例随访时复查胸腰段脊柱CT重建,与术前相比,序列良好。15例病人电话和门诊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6.8±8.1)个月。术前mRS:1分5例,2分4例,3分4例,4分2例。术后mRS:5例1分病例中,4例降至0分,1例不变;4例2分病例,均降至1分;4例3分病例,2例降至2分,2例不变;2例4分病例,术后评分无变化。
3.讨论
3.1临床特征
SDAVF是脊髓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病理机制是硬脊膜上动脉与引流静脉直接交通,导致静脉高压、脊髓充血水肿坏死。SDAVF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横贯性损害,包括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易误诊为脊髓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如治疗不当,2年内可进展为不可逆性截瘫。本组SDAVF确诊时间为2~12个月,4例曾拟诊脊髓炎予腰椎穿刺检查、激素治疗,病情加重,可能与腰椎穿刺后蛛网膜下腔压力下降、静脉压增加、神经损害加重,激素致水钠潴留、加重脊髓淤血、水肿等有关。
SDAVF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MRI表现为脊髓表面串珠样血管流空信号,T2加权像可见髓内高信号影、脊髓增粗,提示脊髓水肿。MRA有助于显示瘘口所在的椎体水平和静脉引流信息,诊断SDAVF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和78%,可使DSA造影剂用量减少50%以上。本研究团队认为DSA检查仍是诊断SDAVF的金标准,应对供应脊髓的每一条动脉进行造影,以免漏诊;结合3DMRA可为评估SDAVF血管构筑提供更多信息,对治疗提供帮助。
3.2手术治疗
SDAVF治疗关键是阻断瘘口,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式。因为血管内栓塞存在供血动脉迂曲、导管不能到位,瘘口再通,误栓脊髓供血动脉等可能,目前多数神经外科医师选择显微手术夹闭瘘口,保留脊髓表面引流静脉。本研究团队常规在术前造影诊断SDAVF后,即刻通过X-线定位瘘口对应的棘突,并以少量美蓝标记皮肤和该处棘突,术中能准确定位病变位置,但需注意少见脊柱变异、美蓝局部扩散等导致定位不准确,术中可能需扩大切口,增加手术创伤,对脊柱稳定性造成影响。本研究9例SDAVF在复合手术室,通过术中造影并以金属标记物定位瘘口位置,从而能以最小椎管暴露范围显露瘘口,符合精准医疗的理念。术中确定手术效果,早期通过夹闭瘘口后,显微镜下观察迂曲引流静脉由鲜红充盈变为暗红萎陷。
本研究6例SDAVF在常规手术室均使用ICG荧光显微镜下,判断瘘口位置,明确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确认夹闭后效果。但ICG荧光造影存在穿透组织作用较弱、重复间隔时间较长等缺点。而复合手术夹闭瘘口后,可直接通过术中造影证实疗效,为SDAVF及其他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新平台,但复合手术目前存在应用单位不多、流程较繁杂的不足。
既往由于对SDAVF认识不足、缺乏可靠的精确定位方法,一般采用全椎板切除显露病变,需要打开多个节段,以充分显示SDAVF血管构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制动,不利于病人早期康复。在脊柱三柱理论模型中,后柱为后纵韧带背侧的所有部分,包括椎板、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和棘突,后柱韧带是保持脊柱平衡的重要结构。
随着影像技术进步与复合手术室应用,精确定位SDAVF瘘口成为可能,可采用半椎板切除的方式尽量保留后柱韧带。本研究均采用半椎板开窗术式,仅分离患侧棘旁肌,而保留棘上韧带和棘突,磨除病变上下椎板各1/2,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康复锻炼,符合微侵袭理念。半椎板入路时,如果暴露空间狭小,可通过将棘突从中间劈开以及磨除棘突根部来适当增加暴露空间。硬脊膜仍需严密缝合防止发生脑脊液漏,空间狭小时可采用硬膜缝合器。
来源:王斌,许天助,那世杰,刘涛,杨天明.半椎板入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5(08):-.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